保險行業在近年來經歷了一系列深刻調整,今年前三季度,保險公司分支機構裁撤與保險中介機構退出市場的現象尤為突出。據金融監管部門披露的數據顯示,全國范圍內共有2436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被撤銷,同比增幅達21.07%。與此同時,163家保險中介機構也選擇退出市場,這一數字較往年顯著增加。
作為保險市場的重要觸角,保險公司分支機構曾被視為連接產品與客戶的“最后一公里”。然而,今年前三季度,分支機構凈減少量接近2000家,新設機構僅268家,與撤銷數量形成鮮明對比。回溯過去五年,從2020年至2024年,累計超過1.2萬家保險機構及分支機構完成注銷,其中人身險公司分支機構成為裁撤主力,支公司及營銷服務部占比最高,且多集中于縣域及三、四線城市。
監管罰單的密集下發成為行業調整的催化劑。以華夏人壽為例,因多項業務存在嚴重違規,其業務許可證被吊銷,成為行業整頓的典型案例。天安人壽、天安財險等機構也因類似問題受到處罰,部分險企甚至徹底退出市場。這些案例反映出監管部門對行業合規性的嚴格把控,以及對低效機構的淘汰決心。
保險中介市場同樣面臨重塑。前三季度,163家中介機構退出,涵蓋保險代理、經紀公司及兼業代理機構。其中,保險經紀公司退出數量已超往年全年,銷售服務集團公司更是首次出現退出情況。農村商業銀行、汽車銷售服務公司等兼業代理主體也大量退出,退出方式包括注銷及經營范圍變更。數據顯示,保險中介機構數量已連續六年下降,截至2024年底,全國僅剩2539家,較上一年減少27家。
行業調整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指出,低利率環境下,基層機構保費規模難以覆蓋運營成本,成為優化重點;數字化服務如視頻理賠、AI核保的普及,降低了對線下網點的依賴;監管推動“清虛提質”,明確要求淘汰低效機構,健全退出機制。眾托幫聯合創始人龍格也表示,數字化技術普及、高昂運營成本及監管引導是網點裁撤的三大驅動因素,部分險企線上理賠率已超99%,進一步削弱了實體網點的必要性。
消費者行為的變化也在加速行業轉型。根據《2024年中國互聯網保險消費者洞察報告》,線上購險率從2023年的73%升至78%,線下購險率則從85%降至79%。未來兩年,線上購險率有望超過線下,反映出科技化轉型對行業格局的深刻影響。龍格認為,科技化轉型加速了替代進程,但本質是行業從粗放擴張向精益運營的必然調整。
分支機構裁撤與中介機構退出,對市場的影響呈現雙重性。短期來看,部分線下服務體驗可能受到影響,尤其是老年群體的服務可及性;但長期而言,這一調整加速了行業風險出清與結構優化,推動資源向高價值區域集中。龍格指出,保險公司分支機構裁撤反映出渠道效率失衡,倒逼渠道優化;中介機構退出則凸顯競爭加劇與合規壓力,部分機構難以適應“報行合一”與傭金下降。
對于保險機構的未來布局,行業專家認為將呈現“線下功能化+線上智能化”的融合趨勢。線下網點將轉向體驗中心、養老服務中心等專業場景,線上則深化AI應用以提升效率。龍格建議,行業主體應從“地理覆蓋”轉向“價值覆蓋”,重點投入數字化與精細化運用,強化代理人專業性與產品創新。劉春生也表示,保險機構應聚焦核心區域優化布局,退出速度將逐步放緩;中介機構則需持續“減量提質”,專業化、差異化成為生存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