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穿著花棉襖的機器人扭著秧歌登上春晚舞臺,當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引爆輿論場,這個曾被視為“未來科技”的賽道,正以驚人的速度闖入現實世界。高盛最新預測顯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380億美元,資本如潮水般涌入這個硬科技領域,多家明星企業加速沖刺IPO。
在行業沸騰的表象下,中國最早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優必選,正經歷著黎明前的關鍵時刻。這家成立于2012年的公司,用13年時間走過了從核心零部件缺失到全棧技術突破的艱辛歷程。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回憶,公司創立初期,伺服驅動器、機電設計等基礎部件全靠進口,單個關節成本高達萬元,而如今其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系列已斬獲超6.3億元訂單。
“我們就像西行取經的隊伍,現在才剛走到平原。”譚旻用形象的比喻描述行業現狀。他透露,優必選2024年僅交付10臺人形機器人,但2025年目標躍升至數百臺,2026年突破千臺,2027年實現萬臺級交付。這種指數級增長預期背后,是公司從C端消費市場向B端工業場景的戰略轉型——通過智慧物流、智能制造、智慧康養等垂直領域建立付費市場,再逐步向消費級市場滲透。
行業爆發式增長的催化劑,來自兩個關鍵轉折點。2021年特斯拉高調入局,用一場簡陋的PPT發布會向全球宣告人形機器人賽道的商業價值。盡管初期遭遇質疑,但特斯拉的示范效應徹底改變了資本態度。緊接著2022年OpenAI的技術突破,讓公眾真切感受到AI的進化力量,具身智能由此成為科技界共識。
“現在每家公司都在進工廠做數據采集,交付能力將成為未來三年的核心指標。”譚旻指出,當前90%的機器人企業仍停留在機械本體階段,缺乏真正的AI能力。優必選通過與比亞迪、富士康等企業的合作,在汽車產線、消費電子等領域積累實訓數據,其Walker S2機器人已實現7×24小時自主換電作業。但譚旻坦言,機器人在物理空間智能方面仍存在重大缺陷,“當你說‘請把最近的那瓶水遞給我’,它根本理解不了空間關系”。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優必選選擇了一條差異化道路。公司近期與國際投資機構簽署10億美元戰略融資協議,重點投入3D數據構建和具身智能大模型研發。譚旻強調,價格戰對行業有害無益,“真正的戰場在工業規模化交付領域,現在比的不是價格而是場景落地能力”。他透露,優必選科研級產品已實現盈利,但消費市場仍需等待AGI技術突破。
在譚旻的愿景中,人形機器人將超越汽車成為最大智能終端。他描繪了一幅未來圖景:城市交通由智能系統統一調配,私人汽車淪為收藏品;任意表面都可成為交互屏幕;每個家庭將擁有多臺個性化機器人。這種判斷得到資本市場呼應——花旗銀行將優必選估值類比2010年的特斯拉,當時后者年交付量僅1500臺,而今市值已突破萬億美元。
“我們要做人形機器人行業的蘋果,甚至10個蘋果的規模。”譚旻的野心背后,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據人社部數據,2025年中國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將達3000萬。當42度高溫導致工廠停工時,人形機器人正展現出不可替代的價值。這場由技術突破與產業需求共同驅動的變革,正在重新定義人類與機器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