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領域,固態電池正成為行業焦點。近期,我國科學家宣布攻克全固態金屬鋰電池關鍵技術難題,此前100公斤電池續航里程最高僅500公里,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大關。這一突破引發全球關注,寧德時代、豐田、奔馳等企業紛紛公布量產時間表,2026年上車、2027年量產的規劃此起彼伏。

續航與安全是固態電池的核心優勢。相同體積下,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顯著提升,直接帶來續航里程翻倍。更關鍵的是,固態電解質具備高強度和耐高溫特性,徹底杜絕漏液風險,自燃概率大幅降低。一位新能源車主表示,長途出行時頻繁查找充電樁的焦慮,或將因固態電池普及而成為歷史。
車企已展開激烈競爭。東風汽車研發的350Wh/kg能量密度電池,續航突破1000公里;長安汽車更宣布2027年量產400Wh/kg樣車,續航達1500公里。國際品牌同樣加速布局,豐田、三星SDI均將2027年視為關鍵節點。但現實是,當前所有計劃均停留在樣品或中試階段,尚未有企業實現穩定量產。

成本成為首要障礙。全固態電芯成本達5元/Wh,是液態鋰電池的十倍。以80kWh電池組計算,固態方案成本高達40萬元,而液態方案僅需4萬元。科技時評人彭德宇指出,如此高昂的成本,即便技術成熟,市場接受度也存疑。車企若強行推廣,可能導致"賣一輛虧一輛"的困境。
生產工藝面臨顛覆性挑戰。液態電池依賴電解液流動傳輸離子,而固態電池需實現"固-固接觸"下的離子傳導。為保證離子順暢通過致密材料層,電池內部需維持兆帕級壓力。這要求從勻漿、涂布到烘烤、封裝的整個生產線進行70%以上的改造,某電池廠負責人透露,前期投入巨大且良率難以提升,最終被迫暫停改造。
供應鏈瓶頸同樣突出。鋰金屬價格飆升至95萬元/噸,是傳統石墨負極的17倍。更棘手的是硫化物電解質,國內尚無成熟供應商,所有企業均處于研發試錯階段。即便愿意承擔高成本,穩定原材料供應仍難以保障。配套設施方面,固態電池需專用超快充樁,現有充電網絡無法兼容,單樁建設成本遠高于普通充電樁,全面升級需數年時間。
性能對比顯示,固態電池并非全面領先。彭德宇提到,電動車對加速和快充穩定性的要求,依賴電池高功率特性。液態電池電解質阻抗小,離子流動快;固態電解質阻抗高,導電率不足液態的十分之一。這意味著,固態電池雖提升續航,但在加速性能和快充穩定性上可能落后于液態電池。
液態電池仍在持續進化。2025年,續航800公里的純電動車在中高端市場成為標配,小米SU7Pro、極氪007、昊鉑HT等車型均依賴液態電池實現長續航。同時,充電5分鐘續航200公里的超充技術逐步落地。若液態電池在續航、充電、安全等方面持續優化,固態電池的市場吸引力將大打折扣。
企業態度趨于謹慎。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巨頭雖布局固態電池研發,但推進節奏保守。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直言,某些車企宣稱的2025年大規模應用計劃不負責任。他表示,固態電池從實驗室到量產至少需8-10年,當前多數所謂"固態電池"實為半固態或準固態產品,仍含有液態電解質。
專利數據揭示技術差距。過去五年,中國申請1.3萬項固態電池專利,是日本的三倍,但七成集中在基礎研究領域,與量產相關的工藝和材料專利較少。反觀日本企業,豐田、松下在硫化物電解質、鋰金屬負極量產工藝上掌握核心專利,這成為國內企業量產的主要障礙。
全球液態鋰電池產能已超2TWh,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在液態電池產線上的投資超千億元。若固態電池快速普及,這些巨額投資將面臨貶值風險。企業需在短期利益與長期布局間尋找平衡,不可能將所有資源投入尚未成熟的技術。
對消費者而言,與其等待固態電池量產,不如關注現有液態電池車型。新能源汽車的體驗提升并非必須依賴固態技術。對企業來說,盲目宣傳固態電池技術成熟度,可能誤導公眾和投資者。技術革命需要穿越冷靜周期,真正勝出的將是那些能平衡技術研發與產業現實的參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