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深夜,戈壁灘上騰空而起的烈焰照亮了整片夜空,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在內(nèi)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東風航天城成功發(fā)射。這片曾經(jīng)以廣袤牧場著稱的土地,如今已成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的重要支撐。當?shù)啬撩瘛⒚窬颓嗌倌旯餐娮C了這一歷史性時刻,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守護著這片承載夢想的熱土。
發(fā)射前數(shù)小時,東風航天城問天閣圓夢園廣場已聚集了眾多觀禮群眾。身著傳統(tǒng)蒙古袍的玲娜帶著8歲的兒子擠在人群中,目光緊緊鎖定即將開啟的大門。當載有航天員張陸、武飛、張洪章的車隊駛?cè)霑r,現(xiàn)場爆發(fā)出熱烈的歡呼聲。玲娜激動地抱起兒子揮舞旗幟,她特意帶孩子前來見證內(nèi)蒙古籍航天員武飛飛向太空的瞬間。“我想讓他明白,只要努力拼搏,夢想終會實現(xiàn)。”玲娜說。
距發(fā)射塔架數(shù)公里外的執(zhí)勤點上,古日乃邊境派出所民警喬金加布迎風而立。這是他第九次參與神舟發(fā)射安保任務。回憶起爺爺講述的往事,喬金加布感慨萬千:1958年,為支持國防建設,額濟納旗4000多名牧民趕著牲畜、攜家?guī)Э冢瑢?萬多平方公里優(yōu)質(zhì)牧場讓出,此后12年間輾轉(zhuǎn)遷徙尋找新家園。這段“三易旗府”的歷史,成為中國航天夢的堅實基座。
1970年,我國首枚長征運載火箭正是從這片土地起飛,將“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送入太空。如今,古日乃邊境派出所組建的“航天護衛(wèi)隊”繼續(xù)守護著這片熱土。24歲的女警王玲從云南昭通來到阿拉善工作,她從未想過自己能親眼見證神舟發(fā)射。“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到移民管理警察,這段經(jīng)歷讓我深刻感受到守護航天夢想的責任。”王玲說。
在額濟納旗的東風著陸場,牧民衛(wèi)其勒格其正仔細檢查草場每個角落。自神舟十二號任務起,這里從備選著陸場轉(zhuǎn)為主場,衛(wèi)其勒格其的草場六次迎來返回艙降落,他也因此被稱為“追星星的大叔”。這位54歲的牧民如今是航天搜救隊義務聯(lián)絡員,他家的草場上矗立著六塊記錄返回艙落點的標識牌,每塊都系著象征吉祥的藍色哈達。“中國那么大,能落在我這塊地方,這是莫大的榮幸。”衛(wèi)其勒格其說。
為確保神舟二十號返回任務安全,當?shù)匕脖Aα窟M行了周密部署。賽漢陶來邊境派出所民警吳常寶帶領“陶來神舟警隊”開展地毯式排查,逐戶走訪牧民宣傳注意事項。這支隊伍如今配備了智能系統(tǒng)與AI研判平臺,可實時掌握轄區(qū)動態(tài)。吳常寶回憶,2021年神舟十二號返回時,他是首批抵達落點的地面人員之一,“那是我與神舟的第一次‘約會’,也是最難忘的經(jīng)歷”。
航天精神在額濟納旗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包頭市少先隊員劉悅?cè)挥^禮后激動不已:“武飛哥哥來自我們包頭,這讓我覺得星空并非遙不可及。”作為“紅領巾愛祖國石榴籽一家親”研學團成員,她與同學們通過制作水火箭、繪制航天主題畫作等方式表達對航天的熱愛。額濟納旗小學五年級學生阿努達說:“姥爺常講‘三易旗府’的故事,我想用所學知識造出‘太空牧場’。”
額濟納旗小學將航天教育融入日常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天宮課堂”實時對話,在科學課上制作水火箭開展飛行比賽。校長丁蘭柱表示:“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們記住父輩的奉獻,更要激勵他們成為飛向天空的人。”校園里的航天科技館陳列著學生們用積木搭建的火星基地模型,這些充滿想象力的作品訴說著戈壁深處少年的航天夢想。
從祖輩讓出牧場支持航天建設,到如今三代人用不同方式守護航天夢想,這片土地上的故事仍在繼續(xù)。當夜空中的尾焰劃破蒼穹,額濟納旗的守望者們知道,他們守護的不僅是邊境安寧,更是一個民族向星辰大海進發(fā)的壯志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