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對銅價未來走勢作出重要判斷,認為銅價正步入一個全新的價格運行區間。供應端面臨的長期結構性制約、電網、人工智能及國防等關鍵領域的需求激增,以及潛在的戰略儲備采購行為,共同將銅價的底部支撐位推高至每噸10000美元。對于市場參與者而言,這一價位構成了堅實的價格下限,短期內銅價跌破該水平的可能性顯著降低。
盡管當前市場仍處于小幅過剩狀態,且高價促使廢銅供應增加、鋁材替代效應顯現,但高盛預測未來兩年銅價上漲空間存在明確上限。報告指出,11000美元/噸將成為短期內難以突破的價格天花板,主要受制于廢銅回收量增長和鋁材對銅材的替代作用。當銅鋁價格比超過4:1時,低壓電纜、家電等周期性行業將加速轉向鋁材,從而抑制銅需求增長。這種供需動態使銅價預計將在高位區間震蕩運行。
從供應端看,銅礦開采正面臨多重挑戰。隨著礦山開采深度增加、礦石品位下降,維持現有產量的資本支出持續攀升。高盛預測,2025至2030年間全球銅礦供應量年均增長率僅1.5%,遠低于需求增長速度。要平衡本年代后期的市場供需,南美棕地項目啟動所需的價格至少達10500美元/噸,這為銅價提供了長期支撐。近期Grasberg礦山停產等供應中斷事件,雖導致2025年第二季度至2026年第一季度全球精煉銅產量下降6%,但市場仍維持小幅過剩狀態,預計2026年過剩量達18萬噸。
需求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轉變。銅從傳統上反映經濟周期的"銅博士",逐步轉變為服務于國家安全和戰略產業的"銅上校"。電網和電力基礎設施將成為需求增長的核心引擎,貢獻超過60%的增量。這主要源于人工智能、國防和能源安全領域對電力系統的迫切需求,同時電動汽車、風能和數據中心也提供直接增長動力。不過,全球精煉銅需求增速將從2025年的2.8%放緩至2026-2030年的年均2.1%,主要受中國建筑業結構性下滑和鋁材替代影響。
戰略儲備可能成為調節市場供需的關鍵變量。作為關鍵戰略物資,銅的供應受限特性使其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儲備商品。當前中美銅戰略庫存處于低位,中國75%的銅消費依賴進口,美國近50%的精煉銅需求需通過進口滿足。高盛測算,為維持庫存天數,中國到2030年需增加約15萬噸戰略儲備;若美國效仿鈷儲備計劃建立40天消費儲備,將需采購約17.5萬噸,耗資約18億美元。這些潛在采購可吸收大部分市場預期的過剩量,限制可見庫存增加,為價格提供下行保護。但若戰略儲備不及預期,市場過剩將直接轉化為庫存增長,可能導致價格跌破10000美元支撐位。
基于上述分析,高盛調整了銅價預測,將2026年預測值從10000美元上調至10500美元/噸,維持2027年10750美元/噸的預測。報告認為,從2026年起銅價將進入10000-11000美元/噸的新交易區間,真正的供應缺口預計要到2029年才會出現。投資者需密切關注供需平衡的微妙變化,特別是戰略儲備動向,這將成為影響價格的關鍵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