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刊工業新聞》報道,松下控股正醞釀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到2035年將旗下電動汽車用鋰離子電池的生產成本較當前市場平均水平削減約40%。這一目標將通過材料優化、工藝革新與規模效應三管齊下實現,最終將電池單價壓低至每千瓦時不足60美元(約合人民幣425.9元)。
作為特斯拉的核心供應商,松下能源當前主打的鎳基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成本占比高達40%。公司技術團隊透露,計劃在2030年前后將鎳元素用量削減四成以上,同時重構生產流程以壓縮加工成本。這種"減量增效"策略不僅著眼于材料端,更涉及制造環節的深度改造。
規模擴張成為另一關鍵抓手。松下能源正加速布局全球產能,通過提升工廠開工率與優化供應鏈管理來攤薄固定成本。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的銷量表現將直接影響這一降本戰略的成效——作為最大客戶,其市場占有率的變化將顯著影響松下電池的產能利用率。
當前電池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動力電池組均價已跌至2013年的七分之一,其中電動汽車專用電池包均價降至每千瓦時不足100美元(約合人民幣709.9元)。這輪價格雪崩中,中國廠商主導的磷酸鐵鋰(LFP)電池異軍突起,目前占據全球市場近半份額。
面對LFP電池的強勢崛起,松下能源選擇差異化競爭路線。公司明確表示暫不涉足磷酸鐵鋰領域,認為該技術路線在能量密度與低溫性能方面存在局限。但隨著中國廠商持續突破技術瓶頸,松下正通過改良鎳基電池體系,試圖在性能與成本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這場成本競賽背后,是動力電池行業格局的重塑。當LFP電池憑借性價比優勢席卷中低端市場時,松下押注的鎳基電池能否通過技術創新守住高端陣地,將成為決定其未來市場地位的關鍵變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