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產潤滑油行業,高端市場長期被外資品牌占據,這一局面如今正被一家名為河北汽盾特種潤滑油有限公司的企業打破。董事長劉建忠帶領150余人的團隊,歷經三年研發,成功推出RXF24126修復添加劑,實現了機械磨損“逆損傷修復”的技術突破,為國產潤滑油行業撕開了一道技術壟斷的缺口。

傳統潤滑油技術多聚焦于減少機械磨損,但面對已發生的損傷卻束手無策。劉建忠與總工程師張剛在金屬加工油領域深耕30年,深知行業痛點。他們摒棄“邊界摩擦”的常規思路,轉而探索“滾動摩擦”的可能性。通過納米顆粒修復技術,團隊成功將機械表面摩擦系數穩定降低12%以上,并首次將這一成果應用于車用潤滑油領域。實測數據顯示,使用汽盾潤滑油的某品牌汽車百公里加速提升70馬力,動力表現超越美孚、殼牌等國際一線品牌,同時油耗顯著降低,污染物排放未增反減。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無數次實驗與標準填補的艱辛。團隊在研發過程中發現,國內外臺架實驗標準多聚焦于“減少磨損”,對“修復能力”的驗證幾乎空白。為此,他們與中汽研汽車檢驗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合作,歷時三個月搭建全新評測體系,最終形成修復驗證報告。中機寰宇的實車實驗進一步證實,汽盾潤滑油效能版在動力提升、熱效率優化等方面均優于參標國際品牌,成為行業現象級產品。
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認可并非一帆風順。劉建忠坦言,初期推廣時遭遇“關系網壁壘”,物流車隊等終端用戶雖認可效果,但采購環節仍受外資品牌捆綁供應鏈制約。為此,團隊推出“對賭協議”:免費試用,效果達標后再付費。這一策略迅速打開市場,產品不僅在國內物流、汽車制造等領域滲透,更在俄羅斯、尼日利亞、中東等海外市場獲得青睞。張剛透露,海外用戶對“老舊車輛油耗低于新機”的效果尤為驚嘆,汽盾的性價比優勢在能源成本高企的地區尤為突出。

目前,汽盾已形成“產學研”三位一體布局:擁有2萬平方米研發基地、2.7萬平方米生產基地,年產能達5萬噸修復型潤滑油、2萬噸復合劑及1萬噸修復劑,并規劃建設3萬平方米產品體驗基地。劉建忠表示,公司正推進潤滑油全產業鏈布局,設立專精潤滑研究所,吸引全國頂尖人才共同研發,目標制定中國自主的潤滑油行業標準,推動民族工業技術升級。
從“跟隨者”到“規則制定者”,汽盾的突圍之路印證了技術創新的力量。劉建忠強調:“國產替代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民族責任。我們要在潤滑油的全球舞臺上,走出中國企業的自信與擔當。”這家從河北滄州起步的企業,正以技術為矛,向世界高端市場發起沖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