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市場近期因小米空調“巨省電”系列陷入激烈討論,這場爭議不僅涉及產品宣傳的真實性,更折射出行業競爭模式的轉變。從空調到汽車領域,小米屢次成為輿論焦點,其應對策略與行業生態的碰撞引發廣泛關注。
爭議的核心在于“巨省電”是否名副其實。小米大家電部負責人單聯瑜公開回應稱,該系列空調的節能表現并非營銷噱頭,而是基于實測數據。國家一級能效標準(APF)為5.0,而小米“巨省電”系列普遍達到5.27,部分型號甚至突破5.65,遠超行業基準。以1.5匹機型為例,每年可節省近90度電,按當前電價計算,長期使用可節省數百元電費。
APF(全年能源消耗效率)作為衡量空調節能性能的關鍵指標,被業內稱為“節能高考”。數值越高,代表空調在制冷制熱過程中消耗的電能越少。小米通過公開具體數據,試圖證明其宣傳的嚴謹性。然而,部分消費者對實驗室數據與實際使用效果的差異提出質疑,例如環境溫度、使用習慣等因素可能影響節能表現。
行業內的競爭態勢進一步加劇了爭議。單聯瑜在回應中直言“友商顛倒是非”,這一表述與小米汽車SU7事故后的輿論戰如出一轍。彼時,雷軍曾公布行車數據及機械應急拉手說明,并指控“有組織黑公關”操縱賬號惡意傳播。如今,空調領域的爭議被部分觀察者視為類似策略的延續——通過強調外部攻擊,轉移對產品本身的討論。
事實上,空調行業的“省電”宣傳并非小米獨有。多家品牌推出“真省電”“凈省電”等系列產品,命名方式與小米存在相似性。然而,小米因性價比策略和市場份額的快速擴張,成為爭議的主要目標。有分析指出,友商對“巨省電”的質疑,本質是對小米技術路線和市場競爭力的回應。
從汽車到空調,小米的輿論應對模式逐漸清晰:以技術數據為支撐,同時將行業質疑歸因于“惡意競爭”。這種策略既展現了產品自信,也暴露出溝通層面的不足。例如,消費者更關注實驗室數據與實際使用場景的銜接,而小米對此的說明尚顯模糊。相比之下,其在汽車領域公布智駕技術邊界的做法,被認為更具透明度。
行業轉型期,技術競爭與口碑管理成為關鍵。當價格戰逐漸失效,企業轉向通過技術創新和用戶體驗爭奪市場,輿論戰隨之升級。小米的案例顯示,單純依賴數據回應可能難以完全消除疑慮,消費者更期待看到產品在不同環境下的真實表現,以及更清晰的保修和服務條款。
值得注意的是,空調能效新規即將對命名規則進行規范,要求企業避免使用可能誤導消費者的術語。這一變化或對“巨省電”等宣傳語產生影響,但行業普遍存在的命名問題表明,監管需與市場教育同步推進。消費者在選購時,應重點關注APF值、實測數據及品牌售后服務,而非單純依賴宣傳詞匯。
對于企業而言,競爭的核心終將回歸產品本身。與其陷入“誰在造謠”的爭論,不如通過技術升級和透明溝通建立信任。例如,公開不同使用場景下的能耗差異,或提供節能效果對比工具,幫助消費者做出理性選擇。畢竟,市場最終會為真正滿足需求的產品投票。
在這場爭議中,消費者的角色至關重要。他們既需要警惕過度宣傳,也應給予企業改進的空間。對于“巨省電”空調的實際效果,用戶反饋將成為最有力的證明。那些正在使用該系列產品的消費者,或許能在評論區分享真實體驗,為市場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