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支付領域近期動作頻頻,PayPal、PingPong、拉卡拉等頭部機構正從“資金通道”向“本地化運營中樞”轉型,通過布局當地牌照、整合主流支付方式及強化AI服務能力,助力中小商戶更高效地開拓海外市場。
全球支付市場碎片化問題持續凸顯,資金到賬延遲、跨境結算成本高企、支付習慣差異大等痛點,長期制約著中國商戶的海外運營效率。PayPal高級總監蘇磊指出,中國商戶對支付服務的核心需求集中在時效性、安全性與成本控制,而不同市場的支付偏好差異進一步加劇了服務適配難度。例如,在德國市場,高價值交易中分期支付產品顯著提升了商戶轉化率;拉美地區“先買后付”模式滲透率高;東南亞消費者則更依賴DOKU、Dragonpay等本地錢包。
機械鍵盤品牌Keychron創始人PaulTan坦言,盡管ApplePay、PayPal等平臺推廣的分期付款服務已成為市場趨勢,但跨境電商在區域適配上仍存在滯后性。快速響應本地化支付需求,成為支付機構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達1.32萬億元,同比增長5.7%,為跨境支付行業開辟了廣闊空間。博通分析金融行業分析師王蓬博表示,東盟、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電商發展迅速,吸引大量中國賣家入駐,支付需求隨之攀升。機構正通過獲取全球牌照、深化區域布局來提升交易效率。
今年以來,多家支付機構加速全球化布局:匯付天下旗下HuePay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設立子公司,為當地及南太平洋地區商戶提供數字支付解決方案;移卡先后獲得美國亞利桑那州MTL支付牌照和日本經濟產業省批準;拉卡拉新增巴西、墨西哥等美洲地區本幣收款能力;派安盈與Stripe合作升級收單方案;PingPong與東盟聯昌國際銀行達成戰略合作,為企業用戶提供定制化供應鏈融資及卡支付服務。
這些動作表明,跨境支付機構的服務重心正從基礎支付向關鍵市場“精耕細作”轉變。通過獲取當地牌照、對接主流支付方式,機構為商戶打造了更流暢的本地化支付體驗,直接提升了交易效率。業績數據顯示,上半年拉卡拉跨境支付交易金額和客戶數量分別同比增長73.5%和70.4%,外卡支付交易金額和客戶數量分別同比增長210%和72%;移卡海外GPV突破15億元,超越去年全年;派安盈二季度小企業客戶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8%,非利息營收創歷史新高。
AI技術正成為跨境支付競爭的核心要素。7月,螞蟻國際旗下Antom推出AI助手2.0版本,新增AI拒付處理、支付集成輔助及風控策略配置等功能,降低中小企業跨境交易門檻;9月,PayPal升級全球收付平臺,融合AI Agent技術,擴展智能風控等場景服務能力。
AI技術在中國跨境商戶中的滲透率已達60%至70%,廣泛應用于客服應答、圖像生成和視頻制作等領域。蘇磊表示,AI可能成為下一代流量入口,替代傳統搜索和社交模式。例如,TikTok、Facebook等平臺上的中國商戶宣傳視頻已全部由AI生成,大幅節省了拍攝和剪輯成本。通過數字人技術,商戶可快速生成多語言、多膚色的主播視頻,基本幾十秒就能產出多條內容。
PayPal技術集成伙伴團隊負責人俞金松透露,公司正研究將中國商戶的商品信息、品牌內容及優惠券推送至海外AI引擎,以便在用戶搜索時更精準地推薦中國產品。他舉例稱,當用戶詢問“需要一根登山杖”時,AI會進一步詢問使用場景、身高體重及是否需要應對雪地、冰川等情況,直接推薦最匹配的中國商品。
這種轉變正在重塑跨境電商的獲客模式。過去,商戶依賴廣告投放或關鍵詞優化“守株待兔”;如今,AI可主動識別有真實需求的消費者,將商品精準推送至目標客戶面前,顯著降低了中小商戶的獲客成本。支付平臺通過AI幫助商戶找客戶、促交易,不僅擴大了商戶收入,也推動了自身業務規模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