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迎來別樣景致——近十萬畝高粱田鋪展出壯闊的紅色畫卷,挺拔的秸稈托起沉甸甸的穗粒,在秋風中翻涌成連綿的浪濤。這片北緯43度的黑土地,因富含腐殖質而享有"耕地中大熊貓"的美譽,此刻正以最飽滿的姿態,詮釋著自然與農耕的完美共鳴。
9月16日,隨著"走進汾酒第一車間"活動的啟動,來自全國的農業專家、釀酒技師與行業觀察者齊聚于此。他們穿行在齊腰高的高粱叢中,觸摸著飽滿的穗粒,在穗浪與風聲的交響里,探尋著汾酒從田間到酒杯的品質密碼。這場跨越千里的溯源之旅,是汾酒繼新疆奇臺基地考察后,對原糧版圖的又一次深度丈量。
松遼平原腹地的梨樹縣,素有"東北糧倉"之稱。這里晝夜溫差達12℃以上,肥沃的黑土層厚度超過60厘米,為高粱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科學院遺傳所研究員謝旗指出,當地出產的高粱單寧含量適中,支鏈淀粉占比達70%以上,這種獨特的成分構成使釀出的白酒兼具醇厚與清爽。"就像葡萄酒的酸澀成就風味層次,高粱中的單寧在發酵中會轉化為乙酸乙酯等呈香物質。"謝旗以葡萄釀酒作比,揭示了原料與酒質的深層關聯。
在田間地頭舉行的品質論壇上,汾酒總工程師韓英展示了全鏈條品控體系:從土壤檢測確定種植區域,到定制化培育"汾粱30"等專用品種;從無人機巡田監測生長周期,到智能倉儲控制溫濕度,每個環節都嵌入數字化追蹤模塊。"我們建立的溯源系統能精準記錄每粒高粱的成長軌跡。"韓英介紹,氣象站與土壤傳感器實時回傳數據,為種植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這種對品質的極致追求,始于2009年的戰略布局。當時汾酒率先將原糧基地建設納入發展規劃,十三年間在晉、吉、甘、蒙等地建成150萬畝標準化種植區。通過"土地備案+五統一"管理模式,實現從選種到收儲的全流程標準化。這種前瞻性布局不僅筑牢品質根基,更開創了白酒行業原料溯源的新范式。
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汾酒模式展現出顯著成效。種植專用高粱的畝均收益較傳統作物提升40%,直接帶動3.2萬戶農戶增收。2023年企業獲評"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實現了產業振興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知酒傳媒創始人向寧認為,這種"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
連續五年舉辦的"第一車間"活動,已成為汾酒與消費者對話的重要平臺。從山西沁縣到甘肅山丹,從河北張北到吉林梨樹,活動足跡勾勒出中國優質高粱產區的地理版圖。通過沉浸式體驗,消費者直觀感受到"一方水土釀一方美酒"的深意,品牌信任度顯著提升。這種將專業品質轉化為大眾認知的嘗試,正在重塑白酒行業的價值傳遞方式。
當夕陽為高粱田鍍上金邊,收獲的季節已然臨近。這片承載著自然饋贈與匠人心血的黑土地,將繼續孕育出清香純正的佳釀。從一粒種子到一滴瓊漿,汾酒用十三年時間書寫著品質傳奇,而這條始于田間、終于杯盞的旅程,正通向中國白酒更加清晰的品質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