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再迎國際合作新進展,嫦娥七號任務將搭載來自七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六臺科學載荷,其中包括俄羅斯、巴林、埃及、意大利、瑞士、泰國以及國際月球天文臺協會的科研設備。這一多邊合作模式標志著中國航天在國際合作領域邁出重要步伐,為全球深空探測注入新動力。
原計劃搭載阿聯酋"拉希德二號"月球車的合作方案因外部因素調整。根據中美簽署的相關技術協議,由于該月球車涉及美國技術組件,受1976年《國際武器貿易條例》限制,最終未能成行。美國方面隨后將相關設備納入其月球背面探測計劃,這一變動促使中國與泰國等國深化合作,推動探月任務多元化發展。
泰國國家天文研究所(NARIT)研發的"CE-7 MATCH"高能粒子探測器已成為中泰航天合作的標志性成果。該設備采用鎂合金輕質結構,表面經鎳涂層處理,在保持14.6×14.5×26.5厘米緊湊體積的同時,實現比鋁材輕40%的突破。其5微米級機械加工精度創下泰國航天領域新紀錄,81個核心部件全部由泰國自主制造。
項目研發歷經三個關鍵階段: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完成電氣模型構建與太空環境模擬測試;次年3月至7月開展合格模型制造,重點突破熱控涂層技術;最終階段完成飛行模型組裝。該設備將精準測量月球軌道高能粒子流,為評估太陽風暴對航天器的影響提供關鍵數據,其探測精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參與研發的中方機構包括國家航天局、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深空探測實驗室等頂尖科研單位。泰方團隊將在設備校準階段與中方共同開發輻射源定位算法,通過實時調整探測器姿態實現微米級精度控制。這種技術轉移模式使泰國首次掌握航天器姿態控制核心算法,為后續獨立開展深空探測奠定基礎。
嫦娥七號任務聚焦月球南極水冰探測,計劃2026年下半年發射。該區域永久陰影區可能保存著數十億年前的水冰資源,探測器將采用飛躍式探測技術,直接進入洞穴內部取樣。相比遙感探測,這種實地考察方式可獲得更確鑿的水存在證據,對建立月球基地具有戰略意義。
月球水資源的開發將徹底改變深空探索模式。據測算,每噸月壤可提取約600公斤水,既能滿足航天員生命維持需求,又可通過電解制取氫氧燃料。這將大幅降低從地球運輸物資的成本,使月球基地建設成為可能。目前已有17個國家和50余個科研機構參與中國主導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
該科研站預計2035年完成基礎建設,2045年拓展為包含月面生存艙、核能電站、月壤制氧系統的綜合設施。嫦娥八號任務(計劃2028年發射)將重點驗證月面3D打印技術,利用月壤原位制造建筑材料。這種"就地取材"的建造模式,配合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正在構建完整的月球基地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