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在廈門舉辦的2025年36氪產業未來大會上,新能源領域成為焦點議題。這場由36氪主辦、商務部支持的產業盛會,以“精耕時代,潮涌嘉禾”為主題,吸引了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先進制造、新能源、大消費五大核心賽道的行業領袖齊聚一堂。為期兩天的大會通過“政、資、產”三方協同機制,深入探討產業協作鏈條的構建與資源整合路徑。
在新能源專題圓桌討論中,再石資本董事總經理楊佳瑩、東證資本執委會副主任劉小康、CMC資本合伙人顧曉立、海川資本創始合伙人曹抒陽圍繞“產能過剩陰云下,新能源投資如何穿越周期”展開深度對話。作為協鑫集團旗下產業投資平臺,再石資本自2017年成立以來持續深耕能源變革領域,楊佳瑩指出,新能源行業雖面臨階段性產能過剩挑戰,但技術迭代與度電成本下降仍是核心驅動力。
針對投資策略調整,劉小康代表的東證資本強調“上看政策、下看價值”的雙軌邏輯。他分析,新能源產業的結構性過剩源于早期政策驅動下的盲目擴張,但隨著技術閾值突破,行業將回歸經濟價值本質。特別在鋰電領域,出口增長與需求擴張已推動產能利用率回升,而氫能等新興領域仍需突破經濟價值拐點。
CMC資本顧曉立從國際化視角提出,新能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正從產品輸出轉向經營管理本地化。他以某光伏企業為例,指出僅實現工廠國際化遠不夠,需建立包含本土管理團隊的完整生態。這種轉變對創業者提出更高要求——既要具備技術壁壘,又要擁有跨文化管理能力。
作為新銳投資機構,海川資本曹抒陽分享了“水下項目”挖掘方法論。其團隊偏好兩類標的:一類是已實現規模化營收但未融資的成熟企業,另一類是具備技術儲備的早期孵化項目。通過提供供應鏈整合、大客戶導入等產業資源,海川資本以聯合創始人角色深度參與被投企業發展,這種模式使其在募資寒冬中仍能完成3億元首期基金布局。
在技術路線判斷上,東證資本劉小康提出“與客戶共舞”的商業化標準。他以固態電池領域為例,指出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關鍵在于與下游客戶緊密互動,通過前期試錯快速匹配市場需求。這種能力使協鑫等產業集團內部實驗室在技術轉化中占據優勢。
對于投資階段選擇,CMC資本顧曉立揭示了中后期策略的三重考量:規避早期技術產業化風險、滿足LP對DPI的訴求、篩選具備15年以上發展歷史的韌性企業。盡管這種策略可能錯過早期紅利,但已通過多個案例證明其持續挖掘優質項目的能力。
當被問及幸存者特質時,曹抒陽強調“堅守生意本質”的重要性。他觀察到,經歷多輪周期洗禮的企業普遍具備兩個特征:不盲目追逐風口、在艱難時期仍能創造價值。這種樸素的經營哲學,使海川資本在智能汽車與能源電力賽道保持穩健投資節奏。
再石資本楊佳瑩補充指出,未來新能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集中在三方面:持續的技術迭代能力、精細化的成本管控體系、國際化的團隊配置。她特別提到,隨著全球能源獨立需求上升,出海能力已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這要求企業不僅輸出產品,更要構建本地化生態鏈。
這場持續兩小時的圓桌討論,揭示了新能源產業穿越周期的四大路徑: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度電成本、借助政策引導優化產能結構、依托國際化布局開拓新市場、以產業投資賦能生態建設。正如楊佳瑩總結:“在千手觀音般的產業資本支持下,新能源企業正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