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間,A股市場走出先揚后穩再突破的強勢行情。自2024年9月啟動的"924行情"帶動指數快速攀升后,市場在高位完成數月橫盤整理,最終于2025年6月開啟新一輪上漲,滬指在8月創下近十年新高。主要指數中,創業板指以83%的漲幅領跑,上證指數上漲36%,深證成指漲幅超過52%。港股市場同步走強,恒生科技指數漲幅達59%,而處于高位的美股三大指數表現相對遜色,納斯達克指數21.12%的漲幅已屬領先。
在權益市場向好的背景下,私募行業股票策略產品整體表現優異。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底,在展示近一年業績的307家私募機構中,股票策略平均收益達65.9%,顯著跑贏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其中39家機構收益率突破特定水平(具體數據因合規要求未披露)。為給投資者提供參考,記者按管理規模分類梳理了各組別業績前十的私募機構,要求入選機構須有至少3只產品展示近一年業績。
百億級私募呈現量化策略主導格局,前十名全部為量化管理人。黑翼資產以絕對優勢登頂,這家成立于2014年的上海機構擁有12只展示產品,兩位創始人均具備18年海內外量化投資經驗。公司構建了覆蓋全頻段、多品種的AI量化體系,產品線涵蓋量化選股、指數增強等六大領域。量派投資、鳴石基金分列二三位,前十陣營還包括天演資本、穩博投資等知名量化機構。該組別上榜門檻接近特定水平(具體數據未披露)。
50-100億規模組呈現量化與主觀策略分庭抗禮局面。同犇投資、遠信投資、超量子基金占據前三,其中深圳超量子基金憑借創始人張曉泉的MIT博士背景和清華大學教職經歷,在量化領域形成獨特優勢。該公司開發的數學統計工具在金融市場分析中表現突出,3只展示產品平均收益接近特定水平(具體數據未披露)。天算量化、華安合鑫等5家量化機構與4家主觀策略機構共同構成前十榜單。
20-50億規模組競爭激烈,盛冠達以顯著優勢奪冠。這家2013年成立的機構擁有來自科技巨頭和交易所的核心團隊,自主研發的八大管理系統覆蓋量化全流程。其展示的3只產品平均收益突破特定水平(具體數據未披露),量化選股、CTA等策略展現低相關性優勢。竹潤投資、量盈投資分列二三位,云起量化作為量化代表位居第四,與浩坤昇發資產等機構共同入圍前十。
10-20億規模組呈現多元化特征,能敬投資控股、玖歌投資、量利私募占據前三。深圳澤源作為量化機構代表位列第四,其在北交所投資領域形成獨到見解。該公司認為北交所流動性已顯著改善,科技消費板塊具備30-40倍增長潛力,未來2-3年可能涌現千億市值企業。其高頻量化策略融合基本面、量價和事件驅動因素,通過動態調倉應對市場變化。龍航資產等機構共同構成前十名單。
5-10億規模組呈現主觀策略主導態勢,一久私募基金憑借顯著優勢奪冠。這家機構與北京禧悅私募、富延資本等共同占據前五,優波資本作為"主觀+量化"混合策略代表位居第四。該組別上榜門檻超過特定水平(具體數據未披露),8家主觀策略機構與2家混合策略機構構成前十陣容。
5億以下規模組競爭最為激烈,上榜門檻達各組別最高。沁昇基金、慧創蚨祥、濱利投資占據前三,9家主觀策略機構與1家混合策略機構入圍前十。中穎投資、兆意投資等機構通過精準賽道選擇實現突出業績,顯示小規模機構在特定市場環境下的靈活性優勢。
行業分析顯示,量化策略在大規模機構中更具優勢,其全市場覆蓋能力和Alpha獲取能力在震蕩行情中表現突出。而小規模主觀機構可通過集中配置實現業績突破,但業績持續性更依賴市場β值。這種規模效應差異,導致不同資產體量的管理人呈現策略分化特征。
據規則說明,排行榜單以每月末交易日凈值計算,分紅再投資納入收益統計。數據周期性特征提醒投資者,歷史業績不代表長期能力。排行范圍限于特定代銷平臺產品,且不包含管理規模低于1000萬或成立不足6個月的產品。投資者決策時應綜合考量風險收益特征,充分理解私募產品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