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業持續承壓的背景下,九鼎投資(600053.SH)以2.13億元現金收購南京神源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53.2897%股權的跨界舉措,引發資本市場高度關注。8月12日公告披露后,公司股價連續三日漲停并創年內新高,但高達2936.13%的溢價率隨即引來上交所問詢,交易合理性、標的公司技術轉化能力及整合風險成為關注焦點。
南京神源生成立于2012年,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戴振東教授團隊創立,核心產品為六維力傳感器,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醫療健康領域,并已布局人形機器人賽道。盡管與新松機器人、埃斯頓等企業建立合作,但其商業化進程仍處早期階段。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及2025年1-4月,公司分別實現營收208.80萬元、16.38萬元,凈利潤虧損573.49萬元、279.54萬元。
實地探訪顯示,該公司位于南京江寧區華瑞智匯產業園,辦公面積約1000平方米,員工總數約40人,其中研發團隊占比過半。園區招商負責人透露,九鼎投資2億余元的收購價格已屬高位,園區私募基金因估值過高放棄跟投。公司員工坦言,依托高校背景的研發資源,目前更側重技術積累而非短期盈利。
面對監管質疑,九鼎投資在延期兩次后調整交易方案,新增業績承諾條款:南京神源生實控人承諾2026-2030年營收分別不低于1500萬元、3000萬元、5000萬元、1億元、1.6億元,并將支付條款與業績直接掛鉤。然而,這一目標與標的公司當前業績形成鮮明對比——2023年營收僅648.64萬元,2024年一季度更是驟降至16.38萬元。
產業鏈調研揭示行業現狀:六維力傳感器作為人形機器人"神經末梢",國內產品價格已從進口時期的5-6萬元降至2萬元區間,但市場需求尚未爆發。某機器人企業董秘指出,工業機器人普遍采用低成本位置傳感器,六維力傳感器目前僅用于特定交互場景,采購量普遍較小。上海某研究機構人士補充,定制化需求導致訂單分散,南京神源生等小型企業多承接單臺或數臺的小批量訂單。
九鼎投資證券部表示,將通過派駐管理層、整合商業資源等方式推動協同發展,并強調已對技術專利權屬完成盡調。但私募行業人士提醒,科技企業并購常面臨技術控制權爭議,此次收購后實控人持股比例降至37.47%,可能影響技術共享意愿。
主業困境或是驅動跨界的核心因素。財報顯示,2023-2025年上半年,九鼎投資營收同比下滑35.07%、增長20.34%、下降55.39%,歸母凈利潤從0.15億元暴跌至-0.48億元。私募股權業務持續收縮,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營收分別減少32.33%、40.93%、78.02%,房地產業務同樣表現低迷。行業分析師指出,IPO項目減少、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優質項目競爭加劇,共同導致傳統PE業務承壓。
對于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的市場預期,業內人士持謹慎態度。某企業負責人透露,當前訂單多來自央國企的展示性采購,產品定制化程度高且難以復用,距離真正的量產化仍有差距。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認為,此次收購具有高風險特征,成功取決于人形機器人市場爆發速度、技術商業化進展及資源整合效果,若賭對方向可能實現業務轉型,否則將面臨估值回調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