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移智庫、中國通信學會邊緣計算專業委員會等權威機構聯合發布的《大模型與邊緣智算融合發展白皮書(2025年)》引發行業廣泛關注。該報告系統梳理了大模型與邊緣智算融合發展的政策背景、技術架構、應用場景及未來趨勢,為產業界提供了重要參考。
政策層面,我國持續推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與算力基礎設施的協同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旨在加速技術成果向實體經濟轉化。然而,當前大模型過度依賴云端訓練與推理的模式,暴露出模型專業化不足、響應延遲高、數據安全隱患及運營成本攀升等問題。在此背景下,推動大模型向邊緣端下沉,實現與邊緣智算的深度融合,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技術機遇來看,全球大模型技術持續取得突破,邊緣智算與大模型的協同效應日益顯著。谷歌、蘋果、百度、華為等科技巨頭已率先開展相關實踐,云邊協同模式逐漸成為AI應用部署的主流。這種融合不僅能顯著提升系統的實時響應能力,降低運營成本,還能增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推動AI系統實現持續自我優化。
但融合之路并非坦途。報告指出,當前面臨四大核心挑戰:一是訓練數據的協同管理難題,二是異構環境下算法的自適應問題,三是大模型與邊緣小模型的協同效率,四是模型敏捷交付的技術瓶頸。這些挑戰對技術架構與關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技術架構層面,融合體系采用分層設計:中心云負責大規模數據存儲與復雜模型訓練,邊緣云承擔部分計算負載與推理服務,端側節點則專注于數據采集與本地化推理。邊緣智算平臺通過多層級協同,配合橫向安全與運維管理機制,確保系統高效運行。關鍵技術涵蓋軟硬件一體協同、邊緣基礎設施管理、跨異構適配、邊緣模型構建、模型云邊協同、模型壓縮與優化、聯邦大模型訓練及敏捷交付等,為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應用場景方面,融合技術已在多個行業落地生根。在智能制造領域,工業質檢與生產調度優化效率顯著提升;智慧電網中,設備監測與預測性維護能力得到增強;工業巡檢與故障處理更加精準高效;醫療健康行業則通過病歷處理與智能問答系統,優化了診療流程。這些實踐充分證明了融合技術對行業效率與安全性的雙重提升作用。
展望未來,云-邊-端一體化協同架構將成為主流,大模型的多模態與跨領域融合能力將進一步凸顯。同時,模型輕量化與高效部署的標準化進程將加速推進,融合技術還將與軟硬件協同優化、綠色低碳發展等趨勢深度結合。報告呼吁行業各方共同推動技術標準制定,加強軟硬件協同創新,為全球數字化轉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