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場延續結構性牛市態勢,IPO企業加速沖刺上市,北交所成為新股發行提速的焦點。截至9月10日,年內已有13只新股登陸北交所,其中8月單月上市5家,9月8日三協電機以785.62%的首日漲幅創下年內新股漲幅紀錄,截至9月12日股價較發行價累計上漲9倍。然而,在超110家企業排隊受理的背景下,最終成功上市的仍是少數,市場熱度與準入門檻同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
作為沖刺“嬰兒輔食第一股”的代表,英氏控股的IPO進程備受關注。這家成立于2014年的企業,以嬰幼兒食品和衛生用品為核心業務,旗下擁有“英氏”“舒比奇”“偉靈格”三大品牌。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從12.96億元增至19.74億元,但2024年增速放緩至12.29%,凈利潤同比下滑4.36%。此次擬募資3.34億元,主要用于產業基地建設、產線改造和品牌推廣,但北交所問詢函直指募投項目必要性、產能匹配性及折舊風險,反映出監管層對市場前景的審慎態度。
英氏控股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22年,公司與南京星納亦、華潤潤湘等9家投資人簽署對賭協議,約定若未能在2025年底前完成IPO,實控人需回購股份。盡管公司在招股書中宣稱已解除對賭條款,但今年1月,持股5%以上的股東南京星納亦和高新匯利仍以14.9元/股的價格轉讓部分股份,其中南京星納亦實控人為母嬰連鎖巨頭孩子王的創始人汪建國。公司曾因與投資人簽署特殊權利條款被全國股轉系統問詢,暴露出資本運作的復雜性。
生產模式方面,英氏控股過度依賴代工引發質疑。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委托生產收入占比超50%,2024年委托采購金額仍達55.1%。盡管公司聲稱對代工廠實施嚴格管控,但近期媒體曝光的嬰兒米粉異物事件,以及全國12315平臺記錄的22起投訴中多起涉及食品安全,均指向品控風險。北交所問詢函特別提到,部分代工廠曾因生產安全問題被處罰,要求公司說明募投項目與現有產能的匹配性。
在研發投入上,英氏控股與行業龍頭存在明顯差距。2022年至2024年,研發費用從552.98萬元增至1714.83萬元,但費率不足1%,遠低于亨氏、嘉寶等國際品牌超5%的水平。截至2024年底,公司僅擁有6項發明專利,其中2項為受讓所得。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銷售費用占比持續高于35%,線上渠道收入占比達69.7%。監管層要求公司說明研發成果轉化情況及與外資品牌的工藝先進性,凸顯對創新能力的關注。
盡管面臨挑戰,英氏控股在標準化和數字化領域展現出一定優勢。公司獨創的“科學5階精準喂養體系”,以嬰幼兒成長關鍵節點為分階標準,主導或參與制定13項團體標準,涵蓋營養面條、醫敏特護紙尿褲等領域,同時制定企業標準推動行業規范發展。運營模式上,通過“IPMS+品類帶頭人負責制”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構建“敏捷型供應鏈”保障產品新鮮度。2025年6月,公司聯合18家企業發布數字標簽應用倡議書,進一步強化數字化布局。
當前,英氏控股需在研發創新、品控管理和資本運作等方面給出明確答復。上市窗口期有限,企業能否通過監管層和市場的雙重考驗,將直接影響其能否在競爭激烈的母嬰行業中鞏固領先地位。隨著問詢函回復截止日期的臨近,市場正密切關注這家細分賽道龍頭企業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