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梯到機場,哪兒都能看到泰蘭尼斯的廣告,這洗腦程度簡直了。”一位年輕媽媽在社交平臺吐槽,她口中的“泰蘭尼斯穩穩鞋”,正以“童鞋界愛馬仕”的標簽引發廣泛討論。這款定價500-1500元的童鞋,不僅遠超基諾浦、江博士等國產同行,更是耐克、斐樂等國際品牌熱銷款價格的2-3倍。即便如此,其2024年銷量仍達600萬雙,營收超30億元,雙11當天更與耐克、安踏躋身天貓童鞋銷量前三。
泰蘭尼斯的逆勢增長,與中國生育率下滑形成鮮明對比。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2024年,新生兒數量從1883萬降至954萬,0-3歲兒童群體縮減44%。但這家2011年成立于杭州的品牌,卻在2021-2023年GMV暴增50倍至20億元,線下門店貢獻60%營收。目前,其已入駐全球1000多個高端商場,包括洛杉磯比弗利山莊、香港海港城等頂奢地段,與Gucci、Prada比鄰而居。
“中產父母的焦慮錢,太好賺了。”行業分析師指出,泰蘭尼斯精準捕捉了千禧一代、Z世代父母的消費心理——他們愿為孩子健康投入更高費用,且“使用者與付費者分離”的特性,讓價格成為判斷質量的主要依據。創始人丁飛公開宣稱“不打折、不講價”,底氣正源于此。據《中國童鞋行業現狀深度研究報告》,童鞋購買考慮因素中,甲醛含量、尖銳物安全等“安全”指標占前三,直接反映父母焦慮。
泰蘭尼斯的營銷策略堪稱“焦慮放大器”。其穩穩鞋主打“基于兒童足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設計”,宣稱鞋前1/3可彎折、后2/3挺直,鞋底加寬18%防摔跤,防滑指數0.5超成人登山鞋。這些描述直擊父母軟肋:“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觀念,讓高價成為“花錢買保險”的合理選擇。更關鍵的是,品牌將童鞋需求細分至0-16歲,推出“六分階專業體系”,從柔抱鞋到學步鞋,暗示“每個階段都需專屬鞋款”。年輕父母年均購買童鞋8次,復購率高達80%-90%,進一步推高消費頻次。
線下場景的精準投放,是泰蘭尼斯出圈的另一關鍵。2022年,品牌砍掉大量線上社媒宣傳,轉而與分眾傳媒合作,覆蓋全國100多座城市電梯廣告,北上廣等城市超50座機場、高鐵站。這種“強迫性觀看”模式,讓總曝光人次超93.3億。網友調侃“1499元的鞋,1000元花在廣告上”,雖為戲言,卻道出品牌策略——用高頻曝光強化“高端專業”形象。
然而,爭議隨之而來。社交媒體上,質疑聲不斷:“不摔跤就等于學會走路嗎?”“孩子總摔跤,真是鞋的問題?”央視新聞今年7月援引專家觀點指出,學步鞋的前掌彎折設計確有技術性,但無明確科學依據證明其能矯正步態。過度干預反而可能打破兒童足部發育平衡,甚至“6-12個月學爬站立階段的孩子,無需穿鞋”。報道中,一位2歲小患者因穿機能鞋矯正足部外翻,反而加重病情,引發消費者對泰蘭尼斯專業性的質疑。
質量問題同樣頻發。黑貓投訴平臺顯示,泰蘭尼斯近500條投訴涉及“鞋底不防滑導致受傷”“磨破腳后跟”“鞋頭開裂”等。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2023年抽檢發現,其一款兒童皮鞋“勾心縱向剛度”不合格,可能導致鞋底塌陷。同期,整個機能鞋市場合格率不足65%,遠低于普通童鞋的70.8%。“賣得貴卻做工差”,成為行業痛點。
市場數據已現端倪。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檢測顯示,今年5月,100-200元童鞋市占率同比上升3.68個百分點,300-400元、400元以上價位則分別下降2.49、2.37個百分點。父母們仍會購買學步鞋,但對“高端溢價”的執念正在消退。曾經靠中產焦慮支撐的泰蘭尼斯神話,能否持續?那條循環播放的電梯廣告,還能奏效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