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nclusion外灘大會的圓桌論壇上,一場關于AI智能體未來發展的深度對話引發行業熱議。這場名為"AI應用落地首戰:智能體時代是否降臨"的討論,匯聚了明勢創投黃明明、BAI資本龍宇、螞蟻集團紀綱等頭部機構投資人,他們就智能體爆發的必然性、應用場景選擇、創業者特質等核心問題展開激烈交鋒。
作為智能體領域的"樂觀派"代表,黃明明以明勢創投的投資實踐為切入點,指出中國移動互聯網時代積累的產品能力正在AI領域爆發。他透露該機構投資的GenSpark、Lovart等項目已展現強大生命力,"未來全球頂尖Agent中三分之二將源自中國創業者"。這位理工科背景的投資人用技術細節佐證觀點:推理成本下降280倍、MoE架構降低80%計算成本,加上Claude3.5等模型展現的工具調用能力,使Agent任務完成度從0.5分躍升至30-40分。
與樂觀預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龍宇的審慎判斷。這位BAI資本合伙人強調當前智能體仍處于"身殘志堅"的發展階段,"用戶對AI的寬容窗口期正在關閉"。她特別指出金融等零容錯場景中,Agent尚未具備大規模落地條件。在龍宇看來,中美創業者都在快速迭代,但模型層面的斷層式領先仍構成實質性挑戰,"OpenAI通過ChatGPT建立的護城河,使其token消耗量達到第二名的6倍"。
螞蟻集團副總裁紀綱提出的"場景容忍度"理論成為調和兩派觀點的關鍵。他建議創業者從三類高容忍場景切入:一是線下交互類工具,如旅游咨詢、房產中介;二是情感陪伴類應用;三是與真人交互的Kill Time場景。紀綱以螞蟻在醫療、金融領域的實踐為例,說明當前Agent更多承擔基礎信息咨詢功能,"完全閉環的精確服務仍需時間"。這種漸進式發展路徑,既承認技術局限性,又看到市場培育空間。
關于智能體的本質定義,龍宇給出清晰界定:"Agent是幫你完成不愿做的事,Application則是主動參與的體驗"。這種區分直接影響商業模式選擇。她以被投企業千島為例,其Labubu二手交易平臺年GMV達百億,而同期發展的Tensor.Art社區通過模型訓練師激勵計劃,在情感連接與數據回路間找到平衡點。"不要強求硬閉環,兩條腿走路可能走得更遠",龍宇的提醒為創業者提供新思路。
在創業者特質討論中,投資人們形成有趣共識。黃明明強調"不完美的創始人才能做出偉大產品",他以LiblibAI CEO陳冕為例,指出激情與不完美并存的重要性。龍宇則提出更極端的觀點:"AI時代EQ被高估,要么在技術或創意領域做到極致,要么成為超級機器"。紀綱補充觀察到,當前創業者呈現年輕化趨勢,95后、00后開始登場,且多數具有連續創業經驗,這種"技術理解力+實戰經驗"的組合正在重塑創業格局。
面對模型迭代對應用層的沖擊,黃明明認為真正解決用戶剛需的創業者具有抗風險能力。他舉例法律AI項目月立案量突破萬件,雖然最終需要人工出庭,但主要工作已由Agent完成,"這種50分解決方案就能創造巨大價值"。紀綱則從生態位角度建議,創業者應避免同質化競爭,盡早確定自身在AI生態中的獨特價值。
這場持續兩小時的對話揭示出智能體發展的核心矛盾:技術突破速度與市場接受程度的錯位,全球化競爭與本土化創新的碰撞,以及創業者能力模型的重構需求。正如主持人馮大剛總結的那樣,非共識的出現恰恰證明行業處于早期階段,而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為敢于突破的創業者提供了歷史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