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近日聯合發布《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為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該方案明確提出,將通過擴大國內消費、提升供給質量、優化發展環境等舉措,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全面市場化,助力國民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根據方案目標,2025年我國汽車銷量預計達323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3%,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將突破1550萬輛,同比增長20%;汽車出口保持穩定增長,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左右。到2026年,行業運行質量與效益將進一步提升,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這一系列目標被視為繼電子信息制造業、電力裝備行業后,重點行業穩增長政策的又一重要部署。
方案從供需兩端協同發力,提出15項重點工作舉措和3項保障措施,細化措施達60余項。在需求側,方案強調加快新能源汽車全面市場化進程,包括推進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試點,25個試點城市新增推廣公交、出租、物流等領域新能源車輛70萬輛以上;持續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補齊縣域充換電設施短板;推動燃料電池汽車在中遠途、中重型商用車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同時,通過優化車險改革、落實購置稅減免政策等措施,降低消費者購車用車成本。
供給端優化方面,方案提出支持汽車以舊換新、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開展汽車流通消費改革試點,拓展改裝、租賃、賽事等后市場消費場景。針對智能網聯技術,方案明確將加快“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推動網聯基礎設施和云控平臺建設,鼓勵汽車前裝高性能通信模塊,并加速北斗系統規模化應用。數據顯示,2025年1至8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已雙超200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7%和12.6%,隨著“金九銀十”消費旺季到來,市場潛力有望進一步釋放。
針對行業存在的無序競爭、高端芯片短缺等問題,方案提出多項規范措施。工信部等六部門近期已啟動為期3個月的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打擊虛假宣傳、商業詆毀等行為。方案還要求加強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督促車企落實供應商賬期承諾,完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通過優化行業管理政策、加強報廢車輛回收管理,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在國際合作層面,方案提出提升汽車出口金融服務水平,完善物流運輸體系,深化中外多層次合作。保障措施方面,將發揮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部際協調機制作用,深入實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并加強復合型人才本土化培養,為產業升級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