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羅永浩公開質疑西貝莜面村使用預制菜,引發網絡熱議。西貝方面迅速回應,創始人賈國龍公開否認這一說法,并表示將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品牌聲譽。這場爭議不僅在社交媒體上掀起討論熱潮,更讓預制菜標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記者以普通消費者身份前往西貝門店體驗,試圖通過實地探訪還原真相。在等待用餐過程中,透過玻璃墻可見廚師正在操作臺前忙碌,這與部分網友猜測的"全流程預制"形成鮮明對比。店員明確表示,牛大骨每日清晨現煮,莜面由員工現場手搓,蔬菜均為當日新鮮配送。
用餐環節呈現更多細節。記者點選的五道熱菜在20分鐘內全部上齊,其中番茄澆汁莜面作為招牌菜品,番茄濃湯與軟糯面皮獲得7分評價;蔥油羅馬生菜因脆嫩口感獲8分;蒙古奶酪餅以濃郁奶香和酥脆表皮得到最高9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菜品端上時均保持較高溫度,奶酪餅甚至需要稍作冷卻才能入口。
針對上菜速度的質疑,后廚參觀揭示了運作奧秘。在穿戴消毒防護裝備后,記者看到標準化處理的食材:提前切配的蔬菜整齊碼放,經過中央廚房預處理的牛羊肉正在高壓鍋中燉煮。廚師現場演示了"去皮前煎肉沫"的使用過程,強調這些冷凍食材僅進行基礎處理,最終烹飪仍需在門店完成。冰柜中存放的土豆塊生產日期顯示為次日,印證了食材每日配送的說法。
價格爭議在消費體驗中尤為突出。包含五道熱菜和鮮榨橙汁的套餐總價294元,其中39元的奶酪餅因分量較小引發討論。但多位常客表示,門店十一年來的穩定客源證明其市場定位。正在用餐的張先生透露:"每周至少來兩次,看中的就是食材新鮮和制作透明。"
技術層面的"預處理"與"預制菜"界限成為爭議核心。營養學專家指出,中央廚房統一處理食材能更好控制衛生標準,但關鍵在于最終烹飪環節是否在門店完成。西貝展示的作業流程顯示,從解凍到烹制存在明確的時間節點控制,這與傳統預制菜"加熱即食"的特性存在本質區別。
這場風波折射出餐飲行業的新趨勢。隨著中央廚房模式的普及,如何界定現場制作與預制加工成為新課題。消費者既期待高效服務,又要求看得見的新鮮,這種矛盾需求正在重塑餐飲業的標準體系。西貝案例或許預示著,透明化生產流程將成為未來餐飲企業的重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