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賽道迎來新玩家,廣東知名機器人企業拓斯達正式推出國內首款面向工業場景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拓星紀系列。該系列產品涵蓋輪式人形機器人、雙臂人形機器人及機械臂等形態,通過集成AI大模型實現復雜工業任務的自主決策,目前已完成注塑車間的多輪驗證。
創始人吳豐禮的創業軌跡頗具代表性。從注塑輔機領域起步,逐步轉型工業機器人研發,最終通過并購切入高端數控機床賽道,帶領拓斯達成為廣東省機器人行業首家上市公司。面對當前制造業智能化升級需求,企業正通過剝離低毛利業務、聚焦核心技術的策略實現戰略轉型。
首款輪式人形機器人"小拓"成為技術突破的集中體現。這款身高1.8米的機器人采用四舵輪全向移動設計,搭載智譜AI大模型與3D視覺系統,在注塑車間實現了從質量檢測到產品裝盤的全流程自動化。其核心部件如關節模組、機械臂等均通過控股子公司埃弗米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自主加工,確保了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
在控制系統領域,拓斯達歷時三年研發的X5智能控制平臺成為技術亮點。該平臺基于歐拉操作系統開發,提供400余個可編程接口,實時控制頻率達500Hz,性能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通過與國創工軟的深度合作,平臺已實現全系列機器人的批量應用,覆蓋90%以上的工業場景需求。
數據訓練體系的構建是另一關鍵突破。針對工業場景數據碎片化的特點,企業與華為云、阿里云等機構合作,建立真實生產環境的數據采集網絡。今年6月展示的雙臂裝箱工作站,已具備物料識別、軌跡規劃、雙臂協同等復雜功能,驗證了"工藝數據-AI模型-執行"閉環的有效性。
業務結構調整伴隨戰略轉型同步推進。2025年上半年,企業主動收縮智能能源管理業務規模達67%,雖然導致整體營收下降37%,但產品類業務同比增長23%,綜合毛利率提升12個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工業機器人出貨量突破萬臺大關,五軸聯動數控機床銷量同比增長35%,顯示核心業務進入快速增長期。
松山湖研發總部的啟用標志著技術攻堅進入新階段。這座以具身智能為核心的研究基地,將重點突破多模態感知、人機交互等前沿技術。對于產品形態選擇,企業明確優先發展輪式機器人,認為其15-20萬元的成本區間更符合工業場景的性價比需求。
在吳豐禮的規劃中,工業制造場景將成為具身智能技術的首個落地領域。通過持續積累工藝數據與場景經驗,未來技術將逐步向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等領域延伸。這種漸進式發展策略,既規避了當前家庭服務機器人市場的不成熟風險,也為技術迭代保留了充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