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股市場情緒逐步回暖,權益類基金發行市場迎來新一輪熱潮。數據顯示,截至9月12日,本月已有超過10只權益基金成立規模突破10億元大關,產品類型涵蓋寬基指數、行業主題及主動管理型基金,顯示資金對權益資產的配置需求顯著提升。
本輪發行熱潮中,指數基金成為主力軍。據Wind統計,9月以來成立的7只規模超10億元的基金中,6只為指數類產品。其中,南方中證A500指數增強基金以17.24億元的募集規模領跑,獲得1.34萬戶投資者認購;國聯安中證A500紅利低波ETF緊隨其后,成立規模達12.47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廣發創業板指數增強基金以23.93億元的規模成為本月最大規模指數基金,吸引逾10萬戶投資者參與。
行業主題指數基金表現同樣亮眼。富國國證機器人產業ETF成立規模接近20億元,嘉實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指數基金規模達14億元,兩只基金認購戶數均超過2萬戶。華夏國證港股通科技ETF、華安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題ETF等跨境產品規模也突破10億元,顯示資金對科技及港股資產的配置熱情。
主動管理型基金方面,7月以來已有19只產品募集規模超10億元。招商均衡優選混合基金以49.55億元的規模成為本月最大規模主動權益基金,該基金僅用1天時間發售即達上限。平安港股通科技精選、國泰優質核心等4只基金成立規模也超過13億元,顯示機構投資者對港股科技板塊的持續關注。
基金公司營銷策略出現明顯調整。與以往追求規模擴張不同,多家機構通過設置募集上限、提前結束募集等方式控制發行節奏。華商港股通價值回報混合、招商均衡優選混合等基金分別設定10億元和50億元的募集上限,在觸及規模后迅速結募。北京某公募品牌總監表示,此舉旨在為基金經理預留充足的建倉時間,避免大規模資金涌入影響投資策略的靈活性。
市場人士指出,投資者結構變化是推動本輪發行回暖的重要因素。滬上某中型公募市場人士透露,經過2023年以來的市場教育,投資者對指數基金尤其是ETF的認知度顯著提升。低費率、透明度高的特點使ETF成為機構及個人投資者參與市場的重要工具,除中證A500系列外,自由現金流等策略指數產品也獲得資金青睞。
后市展望方面,基金經理普遍看好科技成長領域。鵬華基金閆思倩認為,在全球降息周期下,順周期產業迎來修復機會,但科技成長仍是長期經濟轉型的核心方向。她特別強調AI技術對制造業的改造潛力,預計"AI+"將引發未來5-10年的產業革命,機器人領域有望形成萬億級市場。
景順長城張靖則從基本面角度分析,中報數據顯示上市公司經營態勢企穩,市場信心逐步恢復。他提醒,AI算力板塊雖表現強勁,但當前估值已包含較高預期,短期波動可能加大。相比之下,創新藥等板塊雖近期關注度下降,但中長期發展趨勢依然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