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最新發布的2025年度“50家聰明公司”榜單引發科技界廣泛關注。DeepSeek、宇樹科技等中國創新企業憑借技術突破與商業落地能力成功入圍,成為全球科技生態中備受矚目的新生力量。
該榜單自2019年首次設立“中國支點”概念以來,持續聚焦中國科技企業的全球影響力。今年評選以“突破邊界”為核心導向,從技術創新力、全球化布局和商業化效率三大維度進行綜合評估,重點審視“扎根中國、引領全球、服務本土”的創新主體。與往年“中國聚力”“中國引領”等主題相比,今年更強調技術擴散與產業融合的邊界突破。
從產業分布看,AI與計算、機器人與智能制造、芯片、生命科學四大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其中AI企業占比最高,涵蓋從基礎算法到行業應用的完整鏈條;機器人領域則集中呈現了工業自動化與消費級產品的雙重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榜單不僅包含阿里巴巴、華為、比亞迪等行業巨頭,也涌現出玻色量子、面壁智能等成立不足五年的初創企業,形成多層次創新生態。
全球化能力成為重要評選標準。英偉達(NVIDIA)、帝斯曼-芬美意(dsm-firmenich)等跨國企業憑借中國本土化創新入選,而庫犸科技、稀宇科技等本土企業則通過技術輸出打開國際市場。這種雙向流動印證了中國科技生態從“跟隨創新”向“源頭創新”的轉變。
完整入選名單(按拼音首字母排序)顯示,硬科技企業占比超過60%。除了科技巨頭,劑泰科技、英矽智能等生物計算公司,藍箭航天、星河動力航天等商業航天企業,以及思靈機器人、擎朗智能等特種機器人企業的入圍,折射出中國在前沿技術領域的全面布局。中外合資企業如多鄰國(duolingo)的入選,則體現了跨文化技術融合的新趨勢。
該榜單定義“聰明公司”需同時具備技術敏捷性與市場洞察力:既能通過原創性技術解決產業痛點,又能構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以深度求索(DeepSeek)為例,其通過AI大模型與垂直行業深度結合,在金融、醫療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宇樹科技則憑借四足機器人技術,同時打開工業巡檢與消費級市場。
在同期發布的科技資訊中,蘋果iPhone 17搭載自研N1芯片的消息引發硬件領域討論,而關于“是否存在50家笨公司”的調侃,則從側面反映出市場對創新效率的高度關注。這份跨越企業規模、所有制形式和技術路線的榜單,正在重新定義全球科技競爭的新坐標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