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T東通(東方通)因連續財務造假與欺詐發行行為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其退市風險陡然升級,引發資本市場高度關注。這場由企業治理失序引發的危機,不僅讓六萬名投資者面臨血本無歸的風險,更暴露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與監管懲處的深層矛盾。
作為國產中間件領域的昔日領軍者,東方通曾以技術優勢占據國內三成市場份額,與IBM、Oracle等國際巨頭正面競爭。2014年登陸創業板后,公司更以“中間件第一股”的身份成為資本市場的明星企業。然而,2016年的一次關鍵收購徹底改變了公司命運——網絡安全公司泰策科技被納入麾下,原實控人黃永軍借此逐步掌控東方通,并取代創始人張齊春成為新任董事長。
控制權更迭后,東方通開啟激進擴張模式,但戰略失焦與治理漏洞逐漸顯現。證監會調查顯示,2019年至2022年間,公司通過泰策科技等平臺系統性虛增營收,累計金額達4.2億元。盡管造假規模不及部分歷史大案,但其長達四年的持續操作已觸碰創業板強制退市紅線。更嚴重的是,公司2023年基于虛假財報完成的22億元非公開發行融資,涉嫌構成欺詐發行,直接挑戰監管底線。
面對證監會的2.7億元罰單,市場普遍認為違規成本過低。對比其融資金額,行政處罰的震懾力明顯不足,這再次引發關于“資本市場違法成本是否過低”的爭議。投資者群體中,質疑聲此起彼伏:僅靠行政處罰能否遏制后來者?是否應啟動刑事追責程序?
從企業運營軌跡看,東方通的墮落并非偶然。黃永軍時代,公司頻繁通過并購推動業務轉型,但整合效果欠佳。以泰策科技為例,該平臺在完成財務造假任務后迅速被折價出售,試圖抹除違規痕跡,卻最終難逃監管審查。這種“短期操作+掩蓋痕跡”的模式,折射出部分上市公司在業績壓力與戰略迷失下的道德風險。
投資者成為這場危機的最大受害者。調查結果公布前,東方通股價曾出現異常上漲,部分投資者誤判形勢加倉抄底,結果遭遇真相揭露后的股價暴跌。盡管后續可能啟動民事賠償程序,但漫長的司法流程與不確定的賠償比例,讓普通股民的維權之路充滿坎坷。
東方通的案例為資本市場敲響警鐘:無論企業過往多么輝煌,一旦治理結構崩壞、內部控制失效,崩塌只是時間問題。對于監管層而言,如何在“零容忍”態度下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仍是亟待解決的課題。而對投資者來說,選擇標的時更需警惕企業治理風險——畢竟,任何挑戰規則的行為,最終買單的往往是市場中最弱勢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