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集團合伙人Kerry Blum近日公開表示,盡管生成式AI技術已深度嵌入銀行業務流程并顯著提升運營效率,但員工對技術工具的過度依賴可能成為最大風險。今年6月,該行向全球約4.6萬名員工全面部署了自主研發的AI助手平臺,目前該系統已覆蓋從文檔處理到跨語言溝通的多個業務場景。
據Blum介紹,AI助手在四大核心領域展現出技術價值:針對復雜金融問題的即時解答、海量文檔的智能摘要、書面材料的優化編輯以及創新方案的協同生成。以結構化產品業務為例,當她需要為不同知識背景的受眾準備三分鐘業務介紹時,AI系統能自動識別六個關鍵要點,并生成包含時間分配建議的演講框架。這種處理效率使她每周節省數小時工作時間,得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客戶溝通。
在文檔處理環節,AI技術展現出顛覆性潛力。原本需要數月完成的IPO文件起草工作,現在可在幾分鐘內生成初稿;多年期的投資規劃方案也能通過系統快速建模。高盛同步推出的金融術語翻譯工具,支持將專業報告實時轉化為客戶母語版本,大幅縮短了跨境業務的溝通周期。
"技術應該作為決策的起點而非終點。"Blum特別強調AI工具的定位。她分享了一個典型案例:在處理客戶咨詢時,AI提供的解決方案雖然符合常規邏輯,但需要結合具體市場環境和客戶特殊需求進行二次判斷。"銀行服務的核心在于人性化的專業判斷,這是機器無法完全替代的。"她指出,盡管AI能給出"合格答案",但最終決策必須由具備行業經驗的從業人員完成。
行業研究顯示,金融機構正面臨技術轉型帶來的雙重挑戰。監管專家Tomasz Noetzel指出,銀行業每天處理的海量數據既包含商業機密也涉及客戶隱私,數據泄露風險與合規要求形成技術應用的緊箍咒。彭博社最新調查顯示,70%的銀行預計未來兩年將大規模應用生成式AI,較當前24%的滲透率大幅躍升,但技術部署速度仍受制于風險管控能力。
勞動力市場正在經歷結構性調整。彭博智庫預測,未來3-5年全球銀行業可能因自動化減少20萬個崗位,但行業內部對人員配置的預期存在顯著分歧。部分機構預計后臺崗位將縮減超10%,另一些則計劃通過技能重塑將員工調配至新興業務領域。Noetzel分析稱:"技術淘汰的是特定工作類型,但會創造需要數字技能的新崗位,關鍵在于組織能否完成人才轉型。"
這種轉型壓力在高盛的日常運營中已現端倪。Blum觀察到,AI助手解放出的時間資源正被重新分配至高價值領域,員工得以專注處理需要情感共鳴和戰略思維的客戶工作。"當我需要快速產出基礎材料時,AI是完美的協作伙伴;但當涉及復雜決策時,人類專家的經驗判斷始終不可或缺。"這種技術與人力的協同模式,正在重塑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服務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