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微博吐槽引發的餐飲行業風波,將西貝莜面村推至輿論風暴中心。羅永浩9月10日發布的一條"西貝幾乎全是預制菜且價格昂貴"的微博,猶如導火索引爆了消費者對餐飲透明度的強烈訴求,這場爭議迅速演變為涉及行業標準、企業誠信與消費者權益的全民討論。
面對質疑,西貝管理層展開強勢反擊。創始人賈國龍親自下場強調"預加工不等于預制菜",并依據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發布的《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通知》辯稱,采用中央廚房模式的菜品不應被歸類為預制菜。企業隨即開放全國門店后廚供媒體與消費者參觀,試圖用"現場手搓莜面""每日現煮牛大骨"等操作自證清白。但直播中暴露的細節卻引發新爭議:兒童餐雞翅保質期長達9個月、番茄醬需連包裝袋水煮加熱、部分菜品存在隔夜使用情況,這些發現讓企業陷入"越澄清越混亂"的困境。
消費者認知與企業定義的割裂成為核心矛盾。食品工程專家云無心指出,大眾對"預制菜"的理解遠寬于行業標準,任何經過工業化預處理的食材都會被歸入此類。這種認知差異導致羅永浩直播間展示配料表的行為獲得47%網友支持,而西貝僅獲6%支持率。新榜AI情感分析顯示,近三成評論要求行業規范,兩成八直接質疑企業誠信。
這場風波對西貝經營造成顯著沖擊。據內部人士透露,9月10-12日全國門店日營業額驟降100萬至300萬元,成都地區門店上座率從滿座跌至三分之二,外賣訂單減少15%。賈國龍在全員大會上直言這是"創立以來最大危機",并表示將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權益。但企業關閉后廚參觀通道的舉動,又引發"逃避監督"的新質疑。
餐飲行業集體聲援西貝的背后,折射出行業整體困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餐飲收入增速較2024年腰斬,海底撈、九毛九等頭部企業營收均出現雙位數下滑。預制菜雖能降低8%運營成本,但消費者感知的價格優勢并未體現。巴奴毛肚火鍋、吉祥餛飩等品牌創始人公開支持西貝,新辣道董事長李劍甚至懸賞20萬尋找"無冷凍原料"餐廳,凸顯行業對標準定義的焦慮。
這場爭議暴露出餐飲業深層矛盾:企業追求的降本增效與消費者期待的品質透明難以平衡。當西貝店長解釋"兩年保質期的西蘭花實際只存一個月"時,消費者更在意的是為何不主動披露這些信息。正如行業分析師林岳所言,硬懟質疑不如推動行業透明化,將預處理食材、半成品等環節明示,或許才是化解信任危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