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餐飲行業的一場輿論風波引發廣泛關注。西貝品牌因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的吐槽,陷入了一場意外的公關危機,而這場危機的核心,正是邏輯學中常見的“預設謬誤”。
事件起因于消費者羅永浩的一條微博。他在微博中提到,久未光顧西貝,此次用餐后發現菜品“幾乎全是預制菜”,且價格昂貴,認為預制菜本應廉價,而西貝的做法“實在太惡心”,甚至呼吁國家立法要求餐館注明是否使用預制菜。這條微博迅速引發網友熱議,西貝也隨之被推上風口浪尖。
從邏輯角度看,羅永浩的吐槽中暗含多個未經證實的“前提”。例如,“幾乎全是預制菜”暗示西貝過度依賴預制菜;“還那么貴”默認預制菜價格應低廉;“實在太惡心”則預設預制菜品質低劣;“需要立法”則默認當前規則不透明,消費者被欺騙。然而,這些“前提”均未得到任何證據支持。價格高低本屬主觀感受,預制菜的使用也需具體證據,而非僅憑個人抱怨便可定論。
在輿論場中,消費者的情緒表達本無可厚非,但西貝的回應卻將問題復雜化。品牌方將消費者的感受視為事實,甚至將消費者視為“敵人”,陷入“自證陷阱”。所謂“自證陷阱”,即試圖證明自身無錯,卻反而將結論暗含于前提之中,導致邏輯自相矛盾。西貝的回應諸如“我們重視品質”“我們沒有預制菜”等,看似澄清,實則僅重復“我們沒問題”,未能回應公眾的核心關切。
這種回應方式在輿論中屢見不鮮。例如,2023年張亮麻辣燙被質疑羊肉卷摻雜豬肉、鴨肉時,品牌方第一時間強調供應鏈正規,卻未直接回應消費者關于此次肉卷成分的疑問。類似地,當消費者發現兒童餐中的西蘭花保質期達24個月時,輿論潛臺詞是“24個月=不新鮮=有問題”,而真正的問題應是品牌是否透明告知消費者。這些案例中,品牌方均試圖通過“自證”化解危機,卻因未能直面問題而適得其反。
輿論場中,類似“復雜問句”和“假選擇”的陷阱更為隱蔽。復雜問句將多個前提隱含于一個問題中,若直接回答,便等同于承認所有前提。例如,羅永浩的微博中,“幾乎全是預制菜?”“還那么貴?”“太惡心?”每個問號后都暗藏前提。而“假選擇”則通過非黑即白的表述逼迫對方二選一,如“西貝到底是不是預制菜?”現實中,餐飲品牌可能部分菜品現做、部分速凍,灰度極大,但輿論往往將其簡化為“真材實料”或“造假”的二元對立。
面對此類陷阱,品牌方需學會“拆解問題”和“轉移焦點”。例如,對于“24個月保質期的西蘭花能否食用”的質疑,應解釋保質期設定的原因及標準;對于“是否使用預制菜”的疑問,應公開菜單,明確哪些菜品現做、哪些速凍,將判斷權交給消費者。危機公關的核心并非回答他人設定的問題,而是重新定義問題,掌握節奏。
對比西貝的應對,部分品牌的表現可圈可點。例如,小米汽車在安徽銅陵發生SU7事故后,未急于撇清責任,而是迅速公布車輛行駛速度、駕駛狀態及輔助駕駛系統數據,并表態全力配合調查。這一回應明確了公眾質疑的核心,避免了問題無限放大。又如,巴奴毛肚旗下“超島火鍋”被曝羊肉卷摻雜鴨肉時,品牌方承認檢測報告中的鴨肉成分,并啟動對消費者的賠償。這一承認將焦點從“是否假羊肉”轉移至“如何補償”和“如何整改”,有效化解了輿論危機。
西貝此次風波暴露出品牌在危機公關中的常見誤區:將消費者情緒視為事實,陷入“自證陷阱”,未能重新定義問題。相比之下,主動界定問題、掌握節奏的品牌,往往能更有效地化解危機。輿論場中,危機公關的關鍵不在于聲音大小,而在于能否將問題定義權握在自己手中。希望西貝能從中吸取教訓,完善公關策略,重建消費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