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羅永浩與西貝餐飲圍繞預制菜展開的輿論交鋒持續發酵,雙方從品牌爭議演變為公眾對預制菜行業透明度的深度討論。這場風波中,羅永浩憑借對消費者情緒的精準把握,將個人質疑轉化為行業議題,而西貝的危機公關則因展示細節引發新爭議,暴露出企業與消費者溝通的深層矛盾。
9月12日晚,羅永浩通過直播平臺回應西貝預制菜爭議,直言“餐廳應明確標注預制菜品類”,并現場展示保質期18個月的海鱸魚配料表,質問“復配水分保持劑是否符合消費者對鮮魚的認知”。這場直播獲得超九成網友支持,輿論迅速從質疑西貝單個品牌轉向對預制菜行業信息透明度的追問。與此同時,西貝邀請全國媒體參觀后廚,試圖通過公開生產流程自證清白,但展示的冷凍雞湯、西蘭花等預制品,以及“價格偏高卻口感一般”的消費者固有印象,反而加劇了質疑。
公關專家分析,這場爭議本質是“定義權”與“敘事框架”的爭奪。西貝雖第一時間由創始人賈國龍回應,并組織媒體直播,但暴露的問題使其陷入被動。例如,展示的預制品保質期、添加劑使用等細節,與消費者期待的“現做現賣”形成強烈反差,而此前高定價策略積累的負面印象,進一步削弱了公眾信任。相比之下,羅永浩通過將個體爭議升維為公共議題,成功占據輿論高地。
回顧羅永浩的“對線”歷史,其策略始終圍繞“弱勢方代言人”展開。2011年,他因西門子冰箱門難關問題,帶三臺問題冰箱到北京總部砸毀,將個人維權轉化為“千萬消費者無門”的群體訴求,迫使品牌致歉。2014年與王自如的辯論中,他通過拆解評測錯誤、質疑評測獨立性,推動科技圈對“公正性”的討論。2024年為董宇輝發聲時,他結合自身經歷,將職場事件升維至“管理倫理”層面,持續引爆熱搜。此次對陣西貝,他緊扣“價格與品質匹配度”,用配料表細節和行業呼吁,再次驗證其輿論操作的有效性。
業內人士指出,西貝的困境源于“企業思維”與“消費者需求”的錯位。其危機公關試圖用行業標準回應質疑,卻忽視了公眾對“新鮮度”“添加劑”等核心關切。例如,展示的預制菜生產流程雖合規,但未解釋“18個月保質期如何保證口感”,也未說明添加劑使用的必要性,導致消費者產生“高價買預制菜”的落差感。相比之下,羅永浩通過具體案例和行業呼吁,精準觸達大眾對“知情權”“性價比”的期待,從而贏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