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AAPL.US)最新發布的iPhone 17系列引發市場劇烈波動。盡管新品發布會后消費者預約熱情高漲,但資本市場反應冷淡,股價連續兩日下跌4.7%,市值蒸發1645.7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7萬億元),隨后雖有小幅反彈,仍未能扭轉市場對蘋果未來增長的疑慮。
此次發布的iPhone 17系列標準版維持799美元起售價,國行版定價5999元起,新增的纖薄款iPhone Air起售價7999元,頂配版iPhone 17 Pro Max則高達17999元。新品在性能、能效和存儲方面實現重大升級,續航時間延長8小時,并全面支持"Apple智能"AI場景。京東平臺數據顯示,預售開啟前預約量突破300萬人次,12日預售當日官網因流量過大一度崩潰,顯示出消費者對硬件升級的認可。
然而,資本市場對蘋果的信心明顯不足。與A股果鏈板塊多股漲停的活躍表現不同,港股果鏈企業反應平淡,部分標的甚至出現分化。這種差異源于近兩年蘋果在中國市場持續低迷的業績——2024年出貨量同比下降17%至4290萬臺,市場份額縮減3個百分點至15%。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區出貨量繼續下滑9%,第二季度雖有所反彈,但仍弱于競爭對手。
在智能硬件領域,蘋果同樣面臨挑戰。可穿戴設備市場,華為、小米上半年出貨量增速分別達28.9%和100.9%,遠超蘋果的16.6%;智能手表領域,蘋果第二季度出貨量下滑3%,市場份額被華為(21%)超越,降至17%。中國作為蘋果核心市場之一,收入占比超過20%,但2025財年前兩季收入連續下滑,第三財季僅實現4%的微弱增長。
供應鏈格局也在發生深刻變化。蘋果供應鏈中,中國供應商占比超過50%,2024年iPhone組裝業務中國占比達84%,印度占14%。但國內果鏈企業正積極擺脫對蘋果的依賴,通過AI布局開辟新增長點。以工業富聯為例,該公司圍繞"2+2"戰略加大AI算力基建投入,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AI業務收入增長超50%,云服務商服務器收入增長超100%,市值較年初提升近2倍,PB值達8倍,PE值45倍,走出獨立行情。
類似轉型案例在港股果鏈中并不鮮見。高偉電子深耕精密光學模塊,借助北美大客戶訂單增長及AI端側需求,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收入翻倍,市值六年增長超10倍,當前PB值6.4倍,PE值22倍。丘鈦科技今年市值增長1.2倍,估值邏輯已從蘋果業績驅動轉向AI業務驅動,新增長點的打造使部分標的獲得高估值溢價。
盡管如此,蘋果對iPhone 17系列仍充滿信心,計劃2025年生產約1億臺,高于前代iPhone 16初期9000萬臺的預估量。高盛等投行認為,新品將刺激舊款用戶升級,預計帶動2025和2026財年iPhone業務收入增長5%-7%。但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華為、小米等品牌即將發布新品,用戶忠誠度成為關鍵變量。
對于果鏈企業而言,蘋果新品的表現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雖然多數企業已通過AI布局降低對蘋果業績的敏感度,但個別轉型緩慢的標的仍面臨估值壓力。iPhone 17系列的預售及上市表現,或將成為重構果鏈估值邏輯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