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工信部針對汽車行業中的輔助駕駛功能宣傳進行了嚴格規范,要求各大汽車品牌調整相關傳播內容。這一整改行動迅速在行業內引起了連鎖反應,眾多車企紛紛行動起來,對宣傳材料進行了緊急修改。
在4月份舉行的上海國際車展上,參展車企無一例外地遵循了新規定,在展示和宣傳中統一使用了“輔助駕駛”這一標準術語。更有部分車企,為了確保合規,連夜更改了新車型的名稱,以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誤解的詞匯。
這一整改風潮并未平息,而是持續發酵。近日,小米公司也宣布在其官方網站上進行了功能名稱的更改,將原先的“智駕”功能正式更名為“輔助駕駛”,以此響應政策要求。
政策出臺后的20天里,我們對近20家汽車品牌的官網進行了逐一查看,發現大部分品牌已經完成了宣傳材料的修改。特斯拉、小米、鴻蒙智行、理想、蔚來、極氪、嵐圖、吉利銀河、東風日產、廣豐鉑智、長安深藍、寶駿和智己等品牌,在輔助駕駛功能的介紹中均使用了符合規定的表述。
值得注意的是,鴻蒙智行雖然保留了“華為高階智能駕駛系統”的名稱,但在網頁下方明確標注了該系統僅為輔助駕駛而設計,以此確保宣傳的合規性。
然而,仍有部分品牌未能及時完成整改。比亞迪、小鵬、魏牌、廣汽埃安和廣汽昊鉑等品牌,在官網宣傳中仍然使用了“智駕”或“高階智能駕駛”等詞匯,這顯然與政策要求不符。
在這些品牌中,魏牌的產品頁面介紹雖然寫有“智能駕駛系統”,但在圖片的角落以小字標注了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局限性,提醒駕駛員必須始終注意觀察當前交通狀況,并在必要時接管車輛。這一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誤導的可能性,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宣傳用語不合規的問題。
更為棘手的是,一些在政策出臺前已經上市的車型,其命名中直接包含了“智駕版”字樣,如長安深藍和極氪汽車的某些車型。這些車型的名稱修改起來難度較大,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資源來應對。
比亞迪的情況則更為特殊,該品牌此前將“智駕”兩個字直接印在了一批車輛的輔助駕駛功能開啟撥片上。這一物理標識的修改難度更大,成本也更高,如何妥善處理這一問題,成為了比亞迪面臨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