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一次深度訪談中,一位自主品牌高管發表了對于汽車品牌生存現狀的獨到見解。他直言不諱地表示,對于那些市占率低于2%的品牌而言,其市場影響力和存在感均顯得微不足道,難以真正稱之為汽車品牌。同時,他也坦誠自家品牌同樣面臨這一困境,市占率不足2%,亟需尋求突破。
這一觀點引發了業界對于汽車品牌生存狀態的廣泛討論。事實上,盡管任何擁有獨特標識和商業身份的汽車生產企業,從理論上都可以被稱為汽車品牌,但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銷量、企業歷史、文化底蘊、技術積累以及用戶信任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使得許多汽車品牌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
從最新的銷量數據來看,汽車市場的頭部效應愈發顯著。2025年前兩個月,銷量排名前十的企業(集團)累計銷售385.6萬輛,占據了汽車銷售總量的84.7%。這一數據在近十年來幾乎保持不變,顯示出頭部車企在市場中的穩固地位。
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頭部車企憑借技術、資本和產業鏈的全面優勢,構筑起了難以逾越的競爭壁壘。與此同時,中小企業則普遍陷入虧損的泥潭,發展之路舉步維艱。在這場行業洗牌中,它們要么選擇重構自我,要么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頭部品牌主導市場的趨勢愈發明顯。以比亞迪、吉利、長安等為代表的自主品牌,憑借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的迭代和規模化效應,成功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今年2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已攀升至70.6%,同比提升11.2個百分點。其中,比亞迪以16.2%的市占率穩居榜首,吉利、奇瑞等也在新能源領域實現了銷量的激增。
然而,主流自主品牌市場份額的提升,卻伴隨著合資品牌份額的萎縮。德系和日系品牌合計市占率僅為30%,而韓系、美系、法系等品牌更是僅占8%左右。部分合資品牌因新能源轉型不力,產品缺乏競爭力,市場風險日益凸顯。例如,現代、起亞等韓系品牌盡管推出了高性價比車型,但銷量依然依賴大幅降價,市場認可度持續走低。
在這場市場變革中,一些品牌因轉型遲緩或技術布局滯后而陷入困境。有的合資品牌過度依賴傳統技術路線,對電動化轉型猶豫不決;有的新勢力品牌主打低端市場但未能形成技術壁壘,資金鏈壓力巨大;還有的品牌定位小眾,在主流市場缺乏存在感,難以突破規模化瓶頸。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這些品牌在市場中的持續走低。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合資品牌和部分中小自主品牌紛紛展開反擊。大眾等合資品牌通過加速電池工廠落地、擴建研發中心、推進與本土企業合作等方式,尋求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突破。而部分中小自主品牌則通過與本土科技企業合作、依托區域政策與供應鏈優勢、聚焦細分市場打造差異化產品等方式,增強自身競爭力。
然而,盡管這些品牌采取了諸多措施,但資金鏈脆弱、研發投入不足等問題依然困擾著它們。中小品牌往往難以支撐技術迭代和營銷擴張,市場資源也更多地流向了頭部品牌。同時,政策的變化也加劇了市場的洗牌效應。以舊換新政策、新能源補貼等政策的實施,進一步加速了市場的分化。
在這場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市占率不足2%的品牌若無法實現突破,很可能成為市場淘汰賽中的犧牲品。而只有那些不斷采取有效行動、抓住市場機遇的品牌,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贏得“汽車品牌”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