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會輿論場上關于“人血饅頭”現象的討論日益激烈,這一隱喻性詞匯用以形容那些在他人不幸或社會熱點事件中尋找流量、謀取私利的群體。此類行為不僅存在于網絡空間,更深刻地影響著社會風氣。
近日,知名企業家于東來因網紅“柴懟懟”的言論而憤怒關閉了自己的短視頻賬號,這一事件再次引發了公眾對于“流量正確”與“人血饅頭”行為的廣泛關注。事實上,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在互聯網輿論場中,都難以避免成為這類群體的目標。
回憶起筆者的小學時代,有一位老師以獨特的教育方式令人印象深刻。她對待學生間的沖突總是耐心調解,但對于那些挑撥離間、煽風點火的行為則嚴懲不貸。這種教育方式有效地減少了班級內的矛盾,也讓人意識到,無論是在孩童時代還是成人社會,挑撥離間者始終存在,他們利用他人的不幸或悲劇來謀取個人利益。
近年來,從小米事件到京東、美團的風波,再到于東來的憤怒,互聯網輿論場上的“人血饅頭”現象愈發明顯。這些躲在吃瓜群眾中的壞人,熱衷于利用公眾事件制造謠言、煽動情緒,以此獲取流量和關注度。他們如同古代的“長舌婦”,在現代社會中以網絡為平臺,繼續著他們的“事業”。
五一假期期間,一條微博引發了廣泛討論,其中提到的“賽博U型鎖”、“惡意守恒”等現象,正是“人血饅頭”行為的生動寫照。這些群體在輿論場中往往沒有底線,他們只關注流量和關注度,而不顧事件的真實性和社會影響。
那么,“人血饅頭”們究竟藏在哪里?他們又有哪些特性呢?事實上,他們往往隱藏在吃瓜群眾之中,善于趨炎附勢、煽風點火。他們分為利益獲得者和情緒獲得者兩類,前者通過制造謠言、煽動情緒來獲取經濟利益,后者則通過參與網絡暴力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媒體,這種變化使得預防“人血饅頭”行為的難度大大增加。一些無厘頭的謠言之所以能在網絡上迅速傳播,正是因為它們符合了“流量正確”的邏輯。例如,農夫山泉因莫須有的謠言而損失慘重,小米汽車也一夜之間成為了“罪人”。這些事件背后,都有一群沒有底線的流量在推波助瀾。
除了利益驅動和情緒宣泄外,“人血饅頭”們還熱衷于造神、相信和打倒。他們善于制造偶像,然后通過謠言和負面信息將其摧毀;他們相信一些通用的“正確”邏輯,如資本萬惡、外資不愛國等,以此形成輿論場;他們熱衷于打倒強者,認為強者倒下是弱者崛起的機會。
“人血饅頭”現象對社會的危害不容忽視。它降低了造謠的成本,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敢于在網絡上散布謠言;它損害了企業的聲譽和利益,使得一些無辜的企業成為輿論的犧牲品;它還誤導了公眾的判斷力,使得一些人盲目跟風、參與網絡暴力。
為了預防“人血饅頭”現象的發生,我們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讓公眾保持冷靜和理性,不盲目跟風、不參與網絡暴力;其次,要重新定義正面和負面信息,避免被謠言和負面信息所誤導;最后,要加強網絡監管和法律法規建設,提高造謠者的違法成本。
在這個過程中,媒體和企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媒體應該堅守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不傳播未經證實的謠言和負面信息;企業應該加強公關能力,及時回應輿論關切,避免被謠言所困擾。同時,公眾也應該提高自己的媒體素養和判斷力,學會辨別真偽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人血饅頭”現象并非中國獨有,而是全球范圍內都存在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借鑒國際經驗,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這一挑戰。
最后,我們應該認識到,“人血饅頭”現象雖然難以根除,但只要我們保持冷靜和理性、加強監管和法律法規建設、提高公眾媒體素養和判斷力,就一定能夠有效地遏制其蔓延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