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行業迎來了一項重要的安全標準制修訂計劃,聚焦于汽車車門把手的安全性能。此次修訂的《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意在填補隱藏式車門內把手等安全規范的空白,旨在解決潛在的逃生與救援風險問題。
隨著電動汽車和智能駕駛技術的飛速發展,隱藏式車門把手因其設計新穎、科技感十足而備受青睞。國內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門把手設計種類繁多,從傳統的外露式到半隱藏式、外伸隱藏式、內縮隱藏式、手動按壓隱藏式,甚至出現了全隱藏無門把手的設計。
然而,這種創新設計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消費者在使用上產生了不少困惑,網絡上甚至出現了所謂的新能源汽車開門指南,幫助乘員提前學習如何正確開門。在北方冬季,低溫環境容易導致隱藏式門把手凍結,車主往往需要用熱水解凍或反復敲擊才能使用。
業內專家指出,隱藏式門把手的設計復雜,對電子系統的依賴度很高,集成的零部件也比傳統機械式復雜得多。這種設計主要是為了提升車輛的外觀高級感,滿足消費者的情緒價值。至于宣傳中提到的減少風阻和油耗,專家表示這更多是出于宣傳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隱藏式門把手的設計在緊急情況下可能帶來逃生與救援風險。例如,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如果車輛斷電,電動式外門把手和電動式車門內把手可能失效,從而增大救援和逃生的難度。隱藏式門把手沒有明顯、統一的標志,也會增加緊急情況下的操作難度。
事實上,近年來已經發生了多起因隱藏式門把手導致的救援困難事件。例如,今年4月26日,一輛問界M7新能源車在高速行駛時追尾起火。救援人員在試圖打開車門時遭遇阻礙,最終只能破窗,通過拉動機械車門內把手打開車門實施營救。早在2019年,美國也曾發生一起類似事件,特斯拉Model S的隱藏式門把手導致救援困難,車內起火造成人員傷亡。
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于5月8日公開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該標準將適用于M1類、N1類汽車和多用途貨車的車門把手,其他車輛車門把手參照執行。起草單位包括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車研究院(寧波)有限公司、北京車和家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
吉利汽車作為此次標準修訂的參與單位之一,已經向行業開放了新能源汽車隱藏式門把手解鎖的相關核心技術。吉利汽車集團CEO表示,希望與全行業一起,加速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平權,更好地保護車輛安全和乘員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隨著這項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推進,汽車門把手的設計有望從追求科技感轉向更加注重安全性。這不僅可以提升消費者的使用體驗,還能在緊急情況下為救援人員提供更多的便利,從而保障乘員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