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領域正迎來新變局,哈啰與大鹿兩家企業近期相繼入局電動車租賃賽道,引發行業關注。這一動作背后,是共享單車市場增長趨緩后,企業尋求新增長點的戰略轉向。據業內人士分析,電動車租賃客單價更高、用戶粘性更強,且能覆蓋通勤、代步、配送等多場景需求,成為共享出行平臺拓展業務邊界的重要方向。
另一玩家大鹿租車則采取差異化策略,主打“站點式”租賃模式。其業務率先在東莞、惠州、深圳等地試點,覆蓋公寓、社區、工業園等場景。用戶通過小程序定位附近站點,可選擇“普通租車”或“閃租”兩種方式。普通模式需掃碼取出電池安裝至車輛,閃租則直接掃碼解鎖整車。計費規則以30分鐘3元起步,部分站點推出優惠活動。大鹿租車還開放第三方服務商加盟,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加速網點擴張,降低運營成本。
市場驅動因素方面,電動車租賃正成為解決特定群體出行痛點的有效方案。對于C端用戶,租賃模式省去了購車、維修、停車等隱性成本。以月租100元為例,三年總支出約3600元,遠低于購車及后續維護費用。B端騎手群體需求更為旺盛,數據顯示,全國外賣騎手規模已突破1300萬,其中40%選擇租賃電動車。某租賃平臺負責人透露,騎手入職時需配備車輛,租賃模式既滿足高頻使用需求,又避免資產閑置風險。
加盟商的實踐數據印證了市場潛力。吉林市某加盟商投入25萬元開設門店,提供小時租與月租套餐。今年國慶期間車輛出租率達90%,月凈利潤約2萬元。另一加盟商則指出,當前行業痛點在于停車點位不足,部分城市正通過征用商家門市停車位擴大服務覆蓋。不過,并非所有參與者都能盈利,某閉店商家表示,車輛折舊、維護成本及淡季出租率波動是主要挑戰,其月凈利潤僅3000余元,最終因難以覆蓋成本退出市場。
行業格局方面,頭部平臺的入場正在重塑競爭規則。過去個體戶拼價格的模式逐漸失效,網點密度、服務響應速度及合規能力成為核心競爭點。某從業者分析稱,巨頭通過規模優勢可降低車輛采購與換電成本,加盟商雖需分潤,但能共享平臺流量與資源,規避合規風險。大鹿租車側重短期高頻需求,哈啰則通過“自營+加盟+送車”組合拳鞏固長期用戶,兩者均復用了共享單車時代的運營經驗與用戶基礎。
盡管市場前景廣闊,挑戰依然存在。停車點位緊張、加盟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送車上門成本把控等問題,考驗著平臺的精細化運營能力。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電動車租賃市場將呈現“頭部主導+區域差異化”格局:頭部平臺通過規模化擴張占據主流市場,中小參與者則深耕特定場景,提供定制化服務。對用戶而言,服務便利性與性價比仍是決策關鍵;對平臺而言,如何在擴張中平衡成本與體驗,將成為決定勝負的分水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