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日本京都大學北川進教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理查德·羅布森教授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奧馬爾·M·亞吉教授,以表彰他們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開發領域的突破性貢獻。這一成果被評價為“為化學創造了新空間”,標志著人類在分子層面主動設計物質結構邁出關鍵一步。
金屬有機框架(MOFs)是一類由金屬離子與有機配體通過自組裝形成的多孔晶體材料。其結構如同精密的“分子建筑”:金屬離子作為節點,有機分子作為連接梁,共同構建出具有規則孔道的三維網絡。這些孔道直徑可達數納米,允許氣體或液體分子自由進出,同時保持材料整體穩定性。部分MOFs材料展現出驚人的氣體吸附能力,例如在標準條件下,每克MOFs可吸附超過自身重量20%的氫氣,為清潔能源存儲提供了新思路。
該領域的突破始于20世紀80年代。羅布森教授首次提出將銅離子與四齒有機配體結合,構建出具有周期性孔洞的晶體結構。盡管早期材料存在機械強度不足的問題,但其設計理念為后續研究指明方向。1992年,北川進團隊通過系統研究證實,氣體分子可在MOFs孔道內可逆吸附而不破壞晶體結構,揭示了材料的柔性特性。2003年,亞吉教授成功合成出熱穩定性達300℃的MOF-5材料,并證明通過調整金屬離子與配體組合,可精準調控材料的孔徑大小和表面化學性質。
這種“分子級定制”能力徹底改變了化學研究范式。傳統材料開發依賴試錯法,而MOFs技術使科學家能夠像建筑師規劃空間那樣設計分子結構。目前全球已合成出超過2萬種MOFs材料,其中部分成果已進入產業化階段。例如,某些MOFs可作為“分子篩”高效分離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分離效率較傳統工藝提升30%;另有材料能特異性捕獲水中的全氟化合物,這種被稱作“永久化學物”的污染物在MOFs作用下可在數小時內降解90%以上。
在能源領域,MOFs材料正推動多項技術革新。氫燃料電池汽車所需的儲氫系統,若采用MOFs材料,可在相同體積下存儲兩倍于傳統高壓氣罐的氫氣。中國科學家開發的鐵基MOFs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醇的效率提升至傳統方法的5倍。環境治理方面,基于MOFs的過濾裝置已能同時處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單臺設備日處理量可達10萬立方米。
諾貝爾化學委員會評委鄒曉冬教授指出,MOFs技術的核心價值在于其跨學科特性。該領域研究涉及無機化學、有機合成、計算模擬和工程應用,需要化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的緊密協作。據統計,全球有超過500個科研團隊從事MOFs相關研究,中國在該領域的論文發表量已連續五年居世界首位,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完整鏈條。
這項始于實驗室的“分子革命”,如今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沙漠集水裝置到深海天然氣水合物開采,從個人防護裝備到空間站生命支持系統,MOFs材料展現出的適應性令人驚嘆。正如評委會所言,三位科學家不僅創造了新材料,更開辟了化學研究的新維度——在這個由分子構筑的“新空間”里,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知與改造能力正被重新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