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那年,袁鋒站在了職業生涯的十字路口。這位在廣汽集團深耕16年的資深管理者,做出了一個讓業界矚目的決定——離開熟悉的汽車領域,投身半導體產業,以創業者身份加入芯聯集成。

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后,袁鋒的職業生涯始終與廣汽集團緊密相連。2019年擔任廣汽資本總經理期間,他主導了超過80個投資項目,涵蓋地平線、中創新航等明星企業,被投企業總市值突破5000億元,其中20個項目通過上市或并購實現退出。這段經歷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產業投資經驗,更讓他深刻認識到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戰略價值。
"當特斯拉在2018年首次將碳化硅模塊應用于電動車時,整個行業都意識到這項技術將重塑汽車電子架構。"袁鋒回憶道。這個關鍵節點促使他開始思考:新能源汽車90%的碳化硅應用場景集中在動力系統,而中國半導體企業若能與整車廠建立深度研發合作,必將開辟新的競爭維度。這種思考最終推動他完成職業身份的徹底轉型。
2023年加入芯聯集成后,袁鋒同時擔任芯聯動力董事長和芯聯資本創始合伙人,開啟了"投資+產業"的雙重戰略布局。在紹興這片新的戰場,他面臨的挑戰遠超預期:從單純的資本運作到統籌戰略規劃、市場開拓和企業管理,工作維度呈幾何級增長。"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既要探索技術無人區,又要構建產業生態圈。"這種高強度工作狀態,在他看來卻是實現自我突破的最佳路徑。
芯聯動力的快速崛起印證了這種戰略的前瞻性。通過"資本+產業"的創新模式,公司成立不到一年便獲得上汽、小米、寧德時代等產業巨頭的戰略投資,鎖定未來五年超過100億元的主驅芯片訂單,占據國內60%-70%的市場份額。更關鍵的是,這種深度綁定使芯聯動力能夠參與車企新一代車型的芯片研發,真正實現從技術跟隨到定義產品的跨越。

在投資領域,芯聯資本延續了這種生態化打法。首只基金設立于市場低谷期,卻逆勢完成了地瓜機器人、超聚變等十余個硬科技項目布局。"當多數人觀望時,正是用合理估值投資優質資產的最佳窗口。"袁鋒強調,這種逆向思維源于對產業規律的深刻理解——硬科技投資需要穿越周期的定力,2023年的布局決策在2024年市場回暖時已顯現先發優勢。
不同于傳統財務投資,芯聯資本構建了獨特的價值創造體系。通過將半導體制造經驗與終端應用場景結合,幫助被投企業解決工藝瓶頸、優化產品定義。以投資因時機器人為例,不僅提升了其核心部件的競爭力,更反向推動了芯聯集成在機器人領域的研發突破,形成雙向賦能的良性循環。
"CVC的核心使命是成為產業創新的觸角。"袁鋒這樣定義芯聯資本的角色。在半導體設備、材料等供應鏈環節,以及AI、機器人等新興應用領域,芯聯資本正通過戰略投資構建技術護城河。這種布局既服務于集團的長遠發展,也為被投企業提供了超越資本的產業資源支持。
站在紹興的產業基地遠眺,袁鋒看到的不僅是眼前的生產線,更是一個由資本紐帶串聯起的創新生態。當全球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時,中國半導體企業正通過深度產業協作,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這場靜默的產業革命中,像芯聯資本這樣的產業投資者,正在書寫中國硬科技崛起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