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興業證券發布《人形機器人專題:機器人實現智能層級躍遷的硬件基石——傳感器》研究報告,深入探討傳感器作為人形機器人智能化核心硬件的關鍵作用。報告系統分析了力傳感器、觸覺傳感器、IMU(慣性測量單元)及視覺傳感器四大主流品類的技術特點、市場規模、競爭格局及發展趨勢,為行業提供重要參考。
傳感器是人形機器人實現“感知-決策-執行”閉環的核心硬件。據報告測算,主流傳感器方案單機價值量約8.96萬元,占單臺機器人總成本的22.4%。中性情景下,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傳感器市場規模預計達848億元,2025-2035年復合增長率(CAGR)約46.6%。這一數據凸顯傳感器在機器人智能化進程中的關鍵地位。
在力傳感器領域,六維力傳感器因技術復雜度高而價值量最大,單機價值達6萬元。其技術壁壘集中于彈性體加工、貼片工藝及標定檢測環節。目前,外資品牌如美國ATI占據國內市場22.4%的份額,但國產廠商如坤維科技、藍點觸控等憑借成本優勢加速替代。報告預測,2035年力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505.8億元,成為傳感器品類中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
觸覺傳感器以壓阻式、電容式為主流技術路線,電子皮膚因其能模擬人類觸覺感知而成為發展方向。當前,該領域面臨高精度檢測、長期穩定性及成本控制三大挑戰。海外企業如Novasentis、Tekscan等占據57%的市場份額,而國內國產化率從2022年的32.5%預計提升至2027年的41%,203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133.9億元。
IMU(慣性測量單元)作為機器人姿態控制的核心部件,全球MEMS IMU市場CR5(前五名企業市場份額總和)達93%,博世、意法半導體等外資企業主導市場。國內企業如芯動聯科的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35年IMU市場規模預計達74.4億元,成為國產替代的重要突破口。
視覺傳感器方面,3D視覺技術因能獲取三維信息而適配高精度場景,成為主流選擇。結構光、iToF等技術路線被優必選、特斯拉等主機廠廣泛采用。報告指出,2035年視覺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133.9億元,與觸覺傳感器市場規模相當。各品類傳感器均呈現技術迭代加速、國產替代推進的趨勢,共同推動人形機器人智能層級提升與商業化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