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海寧,一場聚焦錢塘江生態與水利安全的科學考察活動近日公布了階段性成果。這場由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主導的科考行動,自今年6月啟動以來,百余名科研人員持續開展百余天的全流域調研,覆蓋了錢塘江涌潮、河口灘涂及歷史海塘等關鍵區域。
科考團隊首次運用多維度技術手段,對潮汐樹的形成機制展開系統性研究。據項目負責人穆錦斌介紹,這種形似樹木的水文地貌需要雙重條件:廣闊的灘涂為物質基礎,潮汐動力則如同"自然畫筆",通過漲落潮的周期性作用雕刻出獨特紋理。"潮汐動力強弱不同,形成的樹形結構也會產生顯著差異。"穆錦斌指著現場展示的潮汐樹影像解釋道。
在歷史海塘保護方面,科研人員創新采用"CT掃描"式檢測技術,配合智能巡檢機器人,對古海塘結構進行全方位"體檢"。檢測發現1603處表層隱患及332處深層隱患,包括沉降、裂縫等問題。穆錦斌表示:"通過三維建模和地質雷達探測,我們能夠精準定位隱患位置,為后續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此次科考不僅深化了對錢塘江涌潮動態變化規律的認識,更為區域防洪工程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研究團隊通過長期監測,構建了涌潮能量與景觀形態的關聯模型,相關成果將直接應用于海塘加固工程設計和生態保護方案制定。隨著數據采集的持續推進,更多關于錢塘江生態系統的科學發現有望陸續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