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教授,于北京逝世,享年103歲。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一生致力于物理學研究,為現代科學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振寧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自幼展現出對科學的濃厚興趣。1942年,他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兩年后獲得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8年遠赴美國,在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此后,他先后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等知名學府任教,并于1966年起擔任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同時創立理論物理研究所并擔任首任所長。
在學術領域,楊振寧的成就舉世矚目。他與米爾斯共同提出的“楊-米爾斯規范場論”,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奠定了基礎,被公認為現代物理學的三大基石之一,與麥克斯韋方程、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齊名。1957年,他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還發現了“楊-巴克斯特方程”,為統計物理和量子群研究開辟了新方向。
楊振寧的學術生涯跨越多個領域,涵蓋統計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量子場論和數學物理學。他發表了約300篇學術論文,著有《楊振寧論文選集》《楊振寧文集》《曙光集》《晨曦集》等著作。其學術影響力遍及全球,曾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等職務,并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費城富蘭克林研究所鮑威爾科學成就獎等國際大獎。
回國后,楊振寧積極投身中國教育事業。1997年,他擔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名譽主任,1999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推動中國物理學研究與國際接軌。2018年,西湖大學成立,他擔任校董會名譽主席,為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提供指導。
近年來,楊振寧仍活躍于學術交流與公眾教育領域。2021年,他在清華大學百年華誕慶賀會上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為題發表講話,回顧1971年首次訪問新中國的經歷,并分享與鄧稼先的深厚友誼。他提到,鄧稼先在信中以“千里共同途”表達對祖國科技發展的期許,而自己五十年來始終踐行這一理念。
2023年,楊振寧多次通過視頻參與學術活動。4月,他在香港大學學位頒授典禮上感謝校方授予名譽博士學位;5月,他又在西湖大學講座中分享對人生意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強調“立德、立功、立言”的價值觀。
楊振寧的學術思想與教育理念影響深遠。他曾多次與青年學子交流,分享求學與研究經驗。他鼓勵年輕人找到興趣點,認為“人的腦子有特定結構,與興趣密切相關”。他以自身經歷為例,講述從實驗物理轉向理論物理的過程,并建議研究生在遇到困難時適時調整方向。他還強調,進入新領域研究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同“挖新礦”比“挖舊礦”更容易取得成果。
在個人生活中,楊振寧興趣廣泛,雖自稱“業余愛好玩得不精”,但晚年熱衷于制作短電影,記錄生活與學術會議片段,認為這是“很好的紀念”。他的學術成就與人格魅力,使他成為科學界的標桿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