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物理學界痛失巨擘。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教授,因病在北京辭世,享年103歲。這位跨越世紀的科學家,用一生書寫了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壯麗篇章。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的楊振寧,16歲考入西南聯大,開啟了與物理學的終生緣分。1945年赴美深造后,他在粒子物理領域取得突破性成就。1957年,他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定律",顛覆了物理學界百年來的傳統認知,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科學家。這項發現不僅改寫了教科書,更為人類認知微觀世界開辟了全新維度。
在凝聚態物理與場論領域,楊振寧的貢獻同樣具有劃時代意義。他提出的"楊-米爾斯規范場理論",構建了現代粒子物理學的理論框架,成為標準模型的核心支柱。這項被物理學界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發現之一"的成果,深刻影響了后續半個世紀的物理學發展軌跡。據統計,他畢生在相關領域取得13項達到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成果,堪稱科學界的"現象級"存在。
作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晚年將重心轉向祖國科學事業建設。他親自參與制定中國基礎科學研究規劃,推動多個前沿實驗室的建立,培養了大批優秀物理人才。在清華園的講臺上,這位百歲老人仍堅持為本科生授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深奧的物理原理,激勵著無數青年學子投身科學事業。
楊振寧的科學人生,始終貫穿著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從戰火紛飛的年代到和平建設時期,從異國他鄉的實驗室到祖國高校的講堂,他始終以科學家特有的嚴謹與赤子之心,推動著人類認知邊界的拓展。他的離去,不僅是科學界的重大損失,更是全人類智慧寶庫的遺憾。
這位世紀老人的科學遺產,將通過他創立的理論、培養的人才和倡導的科學精神永遠延續。在粒子對撞機的轟鳴聲中,在量子計算的閃爍光芒里,在無數青年學者探索未知的腳步間,楊振寧留下的科學火種,正繼續照亮人類認知宇宙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