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中歐保險創新論壇上,新能源車險成為與會者熱議的焦點。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4000萬輛,這一細分市場正以每年超30%的增速擴張,預計2025年保費規模將達2000億元。然而,這片價值千億的"新藍海"背后,卻隱藏著保費難以覆蓋風險成本的行業困境。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司長尹江鰲指出,智能化與綠色化趨勢正在重塑保險業。以車險為例,傳統保障模式已難以適應行業發展,保險責任界定、定價基礎和商業模式都需要創新。他建議,行業應將風險防控重點從駕駛員操作轉向車企軟件及配件供應商的產品風險,通過行車數據定價替代事故損失數據定價,提升承保、定價、理賠等環節的專業性。
數據對比揭示了新能源車險的深層矛盾。中國精算師協會數據顯示,新能源車均風險成本是燃油車的2.2倍,但保費僅為其1.7倍。這種定價與風險水平的倒掛,直接導致2024年行業整體承保虧損。高企的出險率和賠付率成為主要推手——營運車輛占比高、新車集中入市導致出險頻繁,而封閉的配件供應鏈和較高的維修門檻則推高了理賠成本。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副總裁張道明分析,行業面臨三大挑戰:新能源汽車出險率與賠付率雙高、新品牌車型缺乏歷史數據支撐、技術迭代速度超越傳統定價模型更新頻率。這些因素相互疊加,使得風險定價成為行業痛點。
破局之路逐漸清晰。張道明提出,行業需在三個方面突破:研發智能化專屬產品、構建數據驅動的風險減量體系、打造智能交互生態平臺。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則建議,險企應加強數據積累以優化定價模型,深化與車企合作提升理賠效率,同時探索創新型風險減量服務。
監管層面也在積極推動變革。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將引導保險業與汽車產業簽署合作備忘錄,探索建立保險車型綜合分級制度。這一舉措旨在降低車型全周期使用成本,實現消費者、車企和保險公司的多方共贏。
2021年底上線的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產品,正經歷著市場考驗。盡管初期因費率問題引發"車主喊貴"的爭議,但業內人士認為,中短期內隨著車齡增長和營運車輛市場飽和,風險率將得到抑制,費率有望趨于平穩。不過從長期看,技術迭代、市場結構變化等因素仍帶來諸多不確定性,費率走勢仍需持續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