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諾貝爾獎各獎項揭曉時間的臨近,科學界對潛在獲獎者的關注度持續升溫。其中,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華人科學家陳志堅因近年來的突出貢獻,成為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熱門候選人之一。
陳志堅的研究領域聚焦于細胞信號傳導機制,其成果為理解人體免疫反應提供了關鍵理論支持。憑借在這一領域的突破性發現,他已先后斬獲三項被視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國際大獎:2024年獲得“科學突破獎”,2025年初摘得“拉斯克獎”,并在9月25日榮獲“引文桂冠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一系列榮譽的累積,使其成為今年諾獎競爭中最受矚目的學者之一。
據公開資料顯示,陳志堅出生于中國福建,后赴美從事科研工作。其團隊在解析細胞感知DNA損傷的分子機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發現不僅深化了科學界對先天免疫系統的認知,也為癌癥治療等醫學應用開辟了新路徑。業內專家指出,他的研究成果兼具基礎理論價值與臨床轉化潛力,這與諾貝爾獎一貫倡導的“造福人類”標準高度契合。
目前,諾貝爾獎委員會尚未公布具體獲獎名單,但科學界普遍認為,陳志堅若最終獲獎,將成為繼屠呦呦之后第二位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學者。隨著頒獎季的臨近,全球科研人員正密切關注這位華人科學家的動態,期待其學術生涯再攀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