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公司因成都地區SU7車型自燃事件陷入輿論漩渦,投資者與消費者質疑聲浪持續高漲。面對產品安全爭議,小米創始人雷軍選擇公開回應,但未就車輛故障原因作出技術性說明,反而將部分負面評價歸咎于“黑公關”,此舉引發官媒與公眾的強烈反彈。

據多方報道,涉事SU7在行駛過程中突發爆燃,導致車門無法正常開啟并造成人員傷亡。事件曝光后,小米股價連續三日下跌,投資者在社交平臺集體要求管理層“給出解決方案”。然而,雷軍在沉默數日后發布的聲明中,既未承認產品缺陷,也未公布技術調查進展,僅強調“存在有組織的惡意攻擊”,試圖將矛盾焦點轉向行業競爭。
這種回應策略迅速招致官媒批評。《經濟觀察報》刊發評論指出,企業將公眾安全關切污名化為“黑公關”,本質上是逃避質量責任。文章以“蜜雪冰城過夜檸檬事件”為例,說明真正受消費者認可的品牌,即便遭遇惡意抹黑也能迅速澄清;而此次小米面臨的信任危機,根源在于多次同類事故后始終未給出技術層面的有效解釋。
行業分析師李偉表示,新能源汽車領域確實存在“黑公關”產業鏈,某些機構通過批量操控賬號放大企業瑕疵。但他同時強調:“不能因為行業亂象,就否定消費者對產品安全的合理質疑。企業若長期用‘黑公關’作為擋箭牌,最終會消耗所有市場信任。”

消費者權益組織公布的調查顯示,在涉及小米汽車的237條網絡負面評價中,62%聚焦于電池安全與應急設計缺陷,18%涉及售后服務響應,僅有20%可能存在夸大成分。這種數據分布與雷軍聲稱的“大規模惡意攻擊”形成鮮明對比。北京車主王先生稱:“我們不需要企業當英雄斬‘黑公關’,只需要知道事故真正原因和改進措施。”
法律界人士提醒,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對產品缺陷負有舉證責任。若企業僅以“競爭手段”為由拒絕技術說明,可能面臨集體訴訟風險。此前西貝餐飲因類似公關策略導致市值縮水37%的案例,已被寫入商學院危機管理教材。
資本市場對此反應敏感。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將小米汽車業務評級從“增持”下調至“觀望”,指出“質量爭議處理方式比爭議本身更影響長期價值”。而花旗銀行分析師則認為,若小米能在30日內公布第三方檢測報告,股價有望回升12%-15%。
這場爭議暴露出新經濟企業在危機應對中的典型困境:當技術創新速度超越質量管控能力時,如何平衡商業競爭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正如《財新周刊》評論所指出的:“把公關戰當質量戰打,或許能贏得某場輿論仗,但注定輸掉整個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