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慶一家默默無聞的彈簧加工廠,到如今市值逼近270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領域“黑馬”,賽力斯的崛起堪稱一部充滿戲劇性的商業傳奇。這家企業的轉型之路,不僅展現了中國制造業的韌性,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車時代產業變革的深刻邏輯。
故事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西部工業重鎮重慶。當時,國內汽車產業蓬勃發展,但核心零部件彈簧卻長期依賴進口,單根價格高達1美元。1986年,張興海帶著8000元啟動資金,在重慶創辦了鳳凰彈簧廠。面對"中國造不出好彈簧"的質疑,他帶領團隊日夜攻關,最終實現彈簧國產化,將價格壓低至1元人民幣以下。這一突破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更讓張興海贏得了"彈簧大王"的稱號。
90年代,憑借彈簧業務積累的技術基礎,張興海將業務延伸至汽車零部件領域。但他的野心不止于此——2003年,他力排眾議與東風汽車成立合資公司,推出"東風小康"微型車。這款車型憑借高性價比迅速打開市場,2009年銷量突破30萬輛,躋身國內微型車市場前三。這次成功轉型,為賽力斯積累了寶貴的整車制造經驗。
新能源汽車浪潮來襲時,張興海再次展現出敏銳的商業嗅覺。2016年,賽力斯(當時仍稱小康股份)正式進軍新能源領域,但初期發展并不順利。2018年至2020年間,公司因重資產投入和頻繁并購陷入虧損困境。2019年推出的首款新能源車SF5,試圖沖擊中高端市場,卻因品牌認知度不足被市場調侃為"面包車廠商造豪車"。
轉機出現在2020年底。華為正在尋找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合作伙伴,但多數傳統車企對此持觀望態度。張興海得知消息后,立即安排高管駕駛SF5從重慶前往東莞,邀請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試車。這次誠意滿滿的拜訪打動了華為團隊。經過評估,雙方發現彼此優勢互補——賽力斯擁有成熟的整車制造能力,而華為在智能化、電子化領域具有技術優勢。
2021年,雙方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合作首款車型問界M5上市后表現驚艷,創下新勢力品牌單月銷量紀錄。隨后推出的問界M7、M9等車型持續熱銷,帶動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81.03%。明星效應進一步推波助瀾,黃渤、萬茜等藝人自發成為問界"代言人",其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隱私車窗等配置獲得市場廣泛認可。
與華為的合作徹底改變了賽力斯的命運。公司市值從合作前的不足400億元飆升至近2700億元,四年間增長超7倍。但張興海并未滿足于此。2024年9月,賽力斯斥資115億元收購華為引望智能10%股權,確保在智能駕駛領域的優先合作權。這筆投資相當于押上了公司近三年的凈利潤,引發市場熱議。
在深化與華為合作的同時,賽力斯也在構建自主產業體系。公司先后收購華為問界商標和龍盛新能源數字化工廠,逐步掌握核心業務主導權。依托華為充電網絡,賽力斯在全國布局超1.2萬個充電樁,充電服務收入成為新增長點。公司還與火山引擎合作,將汽車智能技術拓展至機器人領域。
盡管問界系列仍貢獻著賽力斯絕大部分營收,但企業已展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決心。2025年初,問界宣布全系車型保費下調30%,這一舉措既體現了對產品安全性的自信,也彰顯了企業在智能安全技術領域的實力。從彈簧加工到智能電動汽車制造,賽力斯的轉型之路仍在繼續,其能否在港股市場續寫傳奇,值得持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