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小米汽車超級工廠內,一輛嶄新的汽車緩緩駛下生產線,標志著小米汽車達成第50萬輛下線的重要里程碑。從首款車型SU7發布到實現這一目標,這家成立不久的車企僅用不足20個月時間,創造了全球新能源車企50萬輛下線的最快紀錄。

在現場儀式上,小米集團負責人表示,這一成績不僅驗證了企業從研發到服務的全鏈條體系能力,更體現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小米SU7在國內中大型轎車市場銷量位居首位,另一款車型YU7則連續三個月領跑中大型SUV領域,并在10月登頂全品類SUV銷量榜。這些數據背后,是市場對小米汽車產品力與品牌價值的雙重認可。
支撐這一成績的是高度智能化的生產體系。小米汽車工廠配備98個質量檢測工位和143臺高精度檢測設備,通過嚴苛標準把控每一道工序。工廠內超過1100臺生產機器人與先進工藝協同作業,確保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同步提升。自投產以來,該工廠已完成35次技術改造,生產周期持續縮短。今年三季度,企業交付量突破10萬輛,單季度收入達283億元并實現盈利,前三季度累計交付量超26萬輛,預計本周將提前完成35萬臺年度目標。
企業負責人透露,2025年全年交付量預計將突破40萬輛。這一目標背后,是核心技術研發的持續投入。據介紹,工廠今年已取得近百項先進制造專利,超級大壓鑄等創新技術不斷升級。供應鏈端,小米汽車與300余家零部件企業形成協同效應,帶動京津冀地區產業鏈產值增長近140億元。作為區域"鏈主"企業,其發展模式為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提供了示范。

供應鏈合作伙伴的成長印證了這種協同效應。某汽車部件企業負責人表示,與小米的合作不僅帶來商業共贏,更推動了技術共進。另一家激光雷達供應商透露,雙方通過聯合研發將產品性能提升至國際領先水平,這種深度合作模式正在改變行業生態。數據顯示,小米汽車產業鏈中已有多家企業成為各自領域的全球第一。
回顧發展歷程,小米汽車多次刷新行業紀錄:SU7用230天完成10萬臺交付,SU7 Ultra以7分04秒957的成績斬獲"紐北最速量產電動車"稱號,YU7開售18小時鎖單量突破24萬臺。這些突破既源于企業對安全與品質的堅守,也得益于智能制造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面對市場期待,企業負責人承諾將持續強化核心技術研發,在保障安全品質的前提下加速生產,用實際行動回應消費者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