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近日公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顯示公司總收入達到1131億元,同比增長22.3%,經調整凈利潤為11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80.9%。其中,汽車業務表現尤為突出,首次實現單季盈利,而傳統手機與AIoT業務增速則有所放緩。

在汽車業務方面,小米集團第三季度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分部收入達到29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99.2%。具體來看,智能電動汽車收入為283億元,其他相關收入為7億元。該業務分部首次實現單季度經營盈利,經營收益達7億元。小米集團表示,汽車收入的增長主要得益于汽車交付量及平均銷售價格(ASP)的提升。第三季度,小米汽車交付量從去年同期的3.98萬輛增至10.88萬輛,ASP也從每輛23.87萬元上升至26.01萬元,主要得益于Xiaomi SU7 Ultra及Xiaomi YU7系列等高端車型的交付。售后服務及汽車金融服務收入的增加也推動了其他相關業務收入的增長。
小米汽車的銷售服務網絡也在持續拓展。截至9月30日,小米已在全國119個城市開設了402家汽車銷售門店,并在125個城市擁有209家服務網點。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業績電話會上透露,小米汽車預計將于本周完成全年35萬輛的交付目標。
然而,與汽車業務的高增長相比,小米集團的傳統業務增速明顯放緩。第三季度,手機×AIoT分部收入占總收入的74.4%,為841.1億元,同比增長僅1.6%,遠低于上年同期的16.8%。其中,智能手機收入為460億元,同比減少3.1%,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機ASP的下降。盡管中國大陸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占比提高部分抵消了這一降幅,但境外市場ASP的下降仍對整體收入產生了影響。智能手機出貨量則略有增加,從去年同期的0.431億部增至0.433億部,主要得益于境外市場出貨量的增加。
IoT業務方面,第三季度小米集團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為276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減少15.7%,主要受到中國大陸出貨量因國家補貼退坡及競爭加劇而減少的影響,盡管高端化戰略帶動了ASP的上升。掃地機器人、移動電源、電動滑板車等生活消費產品以及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產品的收入增長,則帶動了IoT業務整體的增長。
在資本市場方面,小米集團股價在三季報發布后持續走弱。11月19日,小米集團股價跌破40港元,盤中最低觸及38.22港元,截至收盤報38.82港元,跌幅達4.81%。這一股價走勢延續了下半年以來的下行態勢,自6月27日創下61.45港元的年內股價高點后,小米集團股價累計跌幅已超30%。公募基金三季報數據顯示,三季度基金經理對小米集團采取了顯著的減持操作,小米集團不僅退出主動權益基金前十大重倉股行列,更以108.34億元的減持市值成為三季度公募基金減持最多的個股。
對于三季度業績表現,盧偉冰表示,小米業績波動低于上一周期,手機高端化、IoT毛利率保持穩健、互聯網業務受益于高端用戶增長、汽車交付節奏超預期等組成的整體內部結構,是支撐公司抵御周期波動的關鍵因素。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付一夫則指出,小米三季度業績呈現新舊引擎分化態勢,創新業務成為核心增長極,但傳統基本盤承壓,智能手機收入同比減少,主要受內存漲價、行業競爭加劇影響,也反映出業務轉型期的成本壓力。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認為,盡管小米集團第三季度業績整體向好,但手機×AIoT傳統業務增速放緩,尤其是智能手機收入的下滑,可能引發投資者對公司未來增長前景的擔憂。在資本市場上,投資者往往對傳統業務的穩定性和增長性寄予厚望,一旦其表現不佳,市場情緒便容易受到影響,導致股價承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