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而開放與共享正成為驅動這一引擎的關鍵燃料。”第六屆華為創新與知識產權論壇在北京落下帷幕,這場匯聚全球知識產權領域頂尖機構與企業的盛會,以“開放驅動創新”為主題,探討了知識產權制度如何在新技術浪潮中推動協作創新。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助理總干事Marco Alemán在發言中強調,華為作為全球知識產權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其創新實踐為行業樹立了標桿。
論壇現場,華為公司首席法務官宋柳平以“開放是創新的內核”為切入點,指出知識產權的本質并非排他,而是促進創新成果有序傳播的橋梁。他透露,截至2024年底,華為全球有效授權專利已突破15萬件,過去十年研發投入累計超過1.2萬億元,2024年研發投入占比達20.8%。這些數據背后,是華為對技術積累與產權保護的長期堅守。論壇同步揭曉的2024年度“十大發明”,涵蓋算力平臺、鴻蒙架構、折疊屏技術、光互聯、輔助駕駛等前沿領域,每一項成果均體現了開放合作的價值——正如華為副總裁、知識產權部部長樊志勇所言:“創新誕生于共創,而非孤立。”
作為論壇亮點之一,華為自研的專利檢索與分析平臺“查思專利”完成升級,新增AI語義檢索、自動摘要生成等功能,旨在降低科研人員理解復雜專利文本的門檻,加速知識流通。這一舉措與華為在軟件、標準、專利許可領域的開放實踐形成呼應:OpenHarmony開源項目已吸引超5000家企業參與,覆蓋數億臺設備;在國際標準制定中,華為累計提交數萬份提案,與3GPP、ISO等機構深度合作;專利許可方面,2024年華為通過FRAND原則實現的許可收入超6.3億美元,惠及智能手機、汽車、物聯網等多領域。樊志勇總結道:“開放不是放棄權益,而是讓權益產生更大社會價值。”
論壇上,來自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貿易許可者協會、國際標準化組織等機構的代表,與多國企業及研究機構嘉賓共同探討開放創新的平衡之道。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鄧希煒指出,華為遵循國際知識產權慣例,通過合理授權與技術普惠,構建了良性商業生態,為全球科技公司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數據顯示,2024年華為公開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6600件,自2014年起連續位居全球首位,其創新影響力已從技術領域延伸至產業協作模式。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知識產權的價值正從“擁有”轉向“共享”,從競爭走向共生。在人工智能、算力、網絡、能源等技術融合的背景下,開放創新已非選擇,而是生存方式。華為提出的“標準化接口、共享平臺與專利透明機制”方法論,為行業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正如宋柳平所言:“當知識的流動成為信任,創新的成果能被公平使用與回饋,全球科技生態將更具生命力。”這場論壇留下的深刻命題——如何在技術演進中建立可持續合作機制,正等待產業界共同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