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駕駛行業激烈競爭的浪潮中,易航智能憑借獨特的“聯合開發、共生合作”模式,逐漸走出一條差異化發展之路。這家成立于十年前的企業,在經歷了行業低谷與高峰后,正以務實的技術路線和創新的商業模式,重新定義自身在產業鏈中的角色。

易航智能的轉型始于與理想汽車的合作。當時,團隊發現Mobileye的“黑盒”方案存在技術提升瓶頸,遂決定啟動全棧自研。這一決策不僅推動了技術突破,更成為其后續與雷諾、上汽等國際車企合作的基石。在與雷諾的合作中,易航智能針對AEB功能展開深度研發,突破了國內企業普遍回避的轉彎場景技術難題。通過多輪路測驗證,其方案最終獲得ENCAP主動安全五星認證,并在歐洲市場實現量產。
面對高速NOA領域的競爭,易航智能展現了獨特的量產優勢。在與上汽集團的合作中,公司憑借對量產流程的精準把控,在同期競爭中率先實現技術落地。創始人陳禹行坦言:“當時我們體量小、資源有限,但正因為專注量產環節,避免了技術路線上的彎路。”這種務實風格使其在行業洗牌中站穩腳跟。
當前智能駕駛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2024年以來,禾多科技資金鏈斷裂、縱目科技上市受阻、毫末智行上市計劃生變等事件,折射出行業生存壓力。據元戎啟行CEO周光預測,到2027年第三方智駕企業將僅存兩至五家。在此背景下,易航智能提出“預研一代、開發一代、量產一代”的三階段戰略,通過與車企共建技術能力,形成深度綁定關系。
陳禹行將這種模式的核心優勢歸納為四點:全棧技術兜底能力、行業領先的技術迭代速度、聯合開發的知識轉移機制,以及持續的技術領導力。他特別強調,車企需要的不僅是當下可用的技術,更是能引領未來發展的長期伙伴。“每個技術迭代周期都會淘汰一批企業,供應商必須證明自己能陪伴車企穿越周期。”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易航智能堅持“先落地再發聲”的原則。其下一代端到端城市NOA方案,正是這種務實風格的體現。不同于部分企業“先宣傳后開發”的策略,易航智能選擇在技術成熟后再推向市場,確保產品能真正解決用戶痛點。

對比行業內的其他模式,陳禹行認為“聯合開發”更能滿足車企的差異化需求。他指出,頭部供應商方案同質化嚴重,而車企迫切需要具有獨特性的技術方案。易航智能通過與車企共同梳理功能需求,實現了技術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這種模式既避免了“抱大腿”式依賴,也區別于華為的“高舉高打”策略,形成了獨特的生存空間。
當前,易航智能已與多家新車企啟動聯合開發項目。陳禹行觀察到,行業對智能駕駛供應商的價值認知正在回歸理性:“過去車企高估了供應商價值,后來又走向自研極端,現在逐漸找到平衡點。”這種市場環境的成熟,為易航智能的商業模式提供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
在技術迭代加速的當下,易航智能的案例揭示了一個重要趨勢:只有同時具備技術深度與量產能力,能在車企研發體系中扮演賦能者角色的企業,才能在這場行業“大逃殺”中存活。正如陳禹行所言:“真正的價值創造,在于幫助客戶建立可持續的技術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