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雷軍在2025年度演講中說出“五十幾歲正是闖的年紀”時,臺下掌聲雷動,線上熱搜沸騰。這位曾以“為發燒而生”點燃一代極客夢想的企業家,如今正站在輿論的十字路口——一邊是持續六年的情懷營銷引發的集體脫敏,一邊是產品質量危機與信任裂痕催生的輿論圍剿。

2011年,雷軍在北京喊出“小米手機,為發燒而生”,用性價比擊穿消費者心理防線。小米1代預售30萬臺、官網宕機72小時、微博話題破3億的盛況,標志著“米式營銷”的誕生。這種將產品參數轉化為情緒共鳴、價格敏感劃入價值認同的模式,迅速構建起小米的生態護城河——用戶不再比價,而是為“青春記憶”續費。
2013年“米粉節”上,雷軍現場撕掉1999元定價牌的動作,將營銷事件情懷化。據小米內部數據顯示,當天新增378萬注冊用戶,訂單峰值同比翻4倍。此后,“青春是我們共同的名字”“我最后一個創業夢想”等金句,成為小米拉新與固粉的標配。順境時,情懷是低成本獲客的杠桿;逆境中,它又化作存量市場的粘合劑——從2015年“小米會不會關門”到2019年“我失眠了12天”,雷軍將商業危機轉化為理想主義者的委屈,讓用戶從“吐槽”轉為“心疼”。
當同一套“示弱-共情-升華”的劇本重復六年,消費者的情緒免疫力逐漸增強。2025年演講中,雷軍用“十周年焦慮、造芯失敗、被嘲組裝廠”三段苦情戲鋪墊后,以“玄戒O1芯片點亮”完成逆轉,現場鼓掌22秒。但線上輿論已悄然逆轉——微博話題#苦情懷滾出手機圈#閱讀量達4.7億,主持人竟是前米粉大V;“千億富豪別演偶像劇”的彈幕刷屏,近90天“雷軍”關鍵詞負面占比從1.8%飆至23.4%。
這種反感的背后,是情緒被過度消費后的通貨膨脹。據內部人士透露,小米品牌部將“示弱12分鐘”模板化:通過燈光壓暗、心跳線動畫減速、鋼琴單音下行等技術手段,將觀眾心率拉至低點,再用白光柱燈、弦樂上升完成情緒反轉。每1分鐘示弱需換3%直播轉化率,每滴眼淚對應股價0.5bp的KPI,讓演講淪為精準的情緒操控實驗。
真正將小米推上風口浪尖的,不是輿論場的圍獵,而是產品端的質量裂痕。2025年9月,小米召回116887輛SU7標準版電動汽車,原因是L2輔助駕駛功能在極端場景下存在碰撞風險。此次召回涉及近一半已交付車輛,而另一款明星產品YU7則因交付延遲長達56周、客服與公關推諉責任,引發用戶訴訟維權。
與此同時,宣傳海報的“文字游戲”成為導火索。Xiaomi17 Pro海報主體標注“逆光之王”,右下角卻用極小字注明“是產品設計目標”。盡管羅永浩在直播中稱此類操作是行業陋習,但全網攻擊的矛頭仍指向小米——當產品質量出現裂縫,四方勢力自然借機點火。友商爭奪市場份額,平臺追逐流量熱度,而用戶對“營銷信用”的破產,讓小米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面對情緒稅的失效,雷軍在演講中透露凡客誠品創始人陳年十年還債10億元的故事,迅速登上熱搜。中年人的誠信、擔當與東山再起,精準擊中另一批情緒剛需。凡客誠品趁勢推出“正是闖的年紀”全棉T恤,上線首日售出1827套,部分款式斷貨。這種從“自我苦情”到“他人勵志”的敘事轉型,暗示小米正探索新的情緒營銷路徑。
從“為發燒而生”到“為情懷買單”,小米與用戶的關系始終在商業與情感的鋼絲上行走。當情緒成為可量化的資產,利潤計算的冰冷與用戶共情的溫暖必然產生摩擦。如何在市場化浪潮中守住產品質量的底線,或許才是小米穿越輿論風暴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