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車企將目光投向歐洲市場時,銷量與關稅往往成為討論焦點,但要在這片汽車工業發源地站穩腳跟,僅靠產品輸出遠遠不夠。吉利在瑞典哥德堡設立的歐洲創新中心,正通過技術融合與創新,構建起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的“底層邏輯”。這里不僅是研發基地,更像是一個將中國制造智慧與歐洲百年汽車經驗深度融合的試驗場。
在歐洲消費者認知中,瑞典汽車與“安全”幾乎劃等號。吉利哥德堡團隊將沃爾沃的安全理念進行系統性重構,開發出“失效安全”機制——當輔助駕駛系統的核心模塊出現故障時,車輛仍能通過備用方案完成當前行程,確保駕駛者不會被困在半路。這種設計邏輯并非簡單堆砌冗余硬件,而是通過算法優化實現“故障下的安全兜底”。車身架構方面,團隊摒棄了“加厚鋼板”的粗放式方案,轉而采用蜂窩式門檻梁結構,通過吸能設計抵消側面碰撞能量,在保持車內空間的同時提升安全系數。這些細節雖不易被用戶直觀感知,卻體現了技術積累的系統性。
面對新能源轉型,哥德堡團隊對混動技術進行了重新定義。傳統認知中,混動常被視為純電的過渡方案,但吉利研發團隊試圖打破這種局限。他們開發的模塊化混動系統可適配不同級別車型,甚至支持純電平臺向插混車型的平滑轉化。其核心邏輯在于解決用戶痛點:當電池電量不足時,動力輸出仍需穩定;長途駕駛時,能耗控制需達到燃油車水平。最終呈現的用戶體驗是——日常駕駛接近純電車的靜謐與經濟性,長途出行則擁有燃油車的續航安心感。
歐洲市場對車輛操控性的嚴苛要求,推動吉利將AI技術引入底盤控制領域。Dynamic AI系統通過實時分析路況數據與駕駛者習慣,動態調整車輛轉向、制動與懸架參數。例如在碎石路面行駛時,系統會提前優化輪胎抓地力,避免駕駛者頻繁切換駕駛模式。配合“定海中樞”控制器對車輛動態的統一調度,即便是大型SUV也能實現接近轎車的操控流暢度。這種技術路徑打破了傳統底盤調校的固定模式,轉向“場景自適應”的智能控制。
在自動駕駛領域,哥德堡團隊的選擇頗具歐洲工程師特色——安全優先于功能堆砌。研發初期便將系統冗余設計與網絡安全防護納入架構底層,通過多重備份機制降低極端情況下的失控風險。這種看似“保守”的技術路線,實則契合歐洲市場對自動駕駛的核心訴求:可靠性必須高于創新性。團隊負責人坦言:“我們寧愿讓系統在特定場景下暫時降級,也要確保絕對安全。”
技術的價值最終需通過產品驗證。極氪9X車型的推出,正是吉利哥德堡研發成果的集中體現。該車整合了新型車身架構、智能安全系統、動態控制算法與輔助駕駛功能,將實驗室技術轉化為可感知的駕駛體驗。從安全機制到混動邏輯,從AI操控到自動駕駛架構,十年間的技術沉淀正在重塑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的技術形象。這種改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長期測試、數據迭代與場景驗證逐步實現。當中國車企開始在安全性、操控性與智能化領域與歐洲品牌正面競爭時,其背后的技術邏輯已悄然發生質變。